黄河在山西境内的支流 汾河( 四 )


黄河在山西境内的支流 汾河

文章插图
洪山泉郭庄泉,出露于霍州郭庄村的汾河河谷,涌水量为山西第四、临汾老大,多年平均流量8.17立方米每秒 。郭庄泉是山西省为数不多的岩溶大泉之一,泉域跨交口、汾阳、孝义、灵石和汾西、霍州、洪洞等地,是这些县市主要给水来源 。泉域面积多达5600平方公里,横跨临汾、晋中、吕梁 。生产名酒的杏花村汾酒厂都以郭庄泉为水源 。郭庄泉有马刨泉、方四泉、东湾泉等大小泉眼60多个 。泉水出露长度南北1.2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 。取泉水建成的“七一渠”自北向南横贯全市 。汾河从灵石到什林40公里的补给,郭庄泉水占了近20% 。明清时期,郭庄泉泉池宽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地经济迅猛发展,郭庄泉泉域内岩溶地下水的开採从无到有连年增长 。进入90年代后,在公路扩建过程中位于河东岸的几个较大的泉眼被覆盖后,地方乡政府又在剩余的出露点——蒲底泉西侧建设了小焦化厂和小铸造厂,当地居民又陆续在泉源周围建设了部分住宅,泉源遭到破坏,失去了它的自然面貌 。广胜寺泉,即霍泉,位于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的霍山脚下,离广胜寺下寺不过百米 。《水经注》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丈之深,又名广胜寺泉 。”霍泉用于农业灌溉有1300多年的历史 。古时,霍泉水流经洪洞、赵城两县,相传两县人民常因争夺水源而发生械斗 。清雍正四年(1726年),地方官员为了解决争水纠纷,实行了“油锅捞钱分水法”,并在水流出口处建起一座分水亭,亭下立铁柱九根,将水分为十段,水中筑坚坝一道,将水三七分开 。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以合理使用 。分水亭已成为历史遗蹟 。如今,霍泉已经成为广胜寺景区的景点之一,由海场、分水亭、碑亭、水神庙组成,是着名的旅游景点和灌溉水源 。
黄河在山西境内的支流 汾河

文章插图
霍泉鼓堆泉,原名古水、鼓水、古堆泉 。又称“石鼓神泓”,由龙王泉、琵琶泉等29个泉组成 。在新绛县西北12公里古堆村西,为县境之名胜 。其西南流入汾河,长20余公里 。龙子祠泉,在山西临汾市西南18公里姑射山麓 。为平水泉源 。《水经注》载,平水出平阳西壶口山(姑射山支脉) 。群泉争涌,如蜂房蚁穴,四周渠道纵横,密如蛛网,秒流量6.25立方米,分12道官河,灌溉襄陵、临汾两县汾西地带 。相传水出于西晋永嘉年间 。有妇人韩氏,在野外遇一巨卵,持归育之,得婴儿名橛,八岁时遇刘渊征民夫筑平阳陶唐金城,橛儿应募,一夜城就,渊妒其能,欲诛之,农曆四月十五日追至姑射山麓,橛儿显露原形,变成一条金龙,钻向山脚石隙,刘渊拔剑斩之,截断龙尾,泉水由此涌出,因称“龙子泉”,依泉筑池,名曰金龙池 。泉水泽润于民,后世封橛儿为康泽王,于池侧建祠祀奉,名曰康泽王庙,人称龙子祠 。每年四月十五日有庙会,居民云集 。祠前有清音亭,亭侧有云津桥 。祠创建于唐,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增修,明清时又予补葺,现存山门、过殿、中殿、后殿等为清代重修 。祠内碑碣甚多 。
黄河在山西境内的支流 汾河

文章插图
汾河河口附近景观 另外,汾河水系内,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大型水库有3座: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文峪河水库,共同构成汾河水系 。形成演变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 。古老的汾河更长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远流长,贯穿着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四大盆地,穿过中条山南流,于平陆县茅津渡入黄河 。后经喜马拉雅运动,首尾均遭夺袭 。据考证,现代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岭关风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东支,后来由于石岭关隆起,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河流溯源侵蚀速度较快,夺袭汾河东支而成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个很不自然的弯曲,汾河则保留其西支而成为汾河上游 。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经运城盆地南流入黄河,后因涑水河谷北东走向的断裂复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转向,循涑水河谷下游运行,至永济县城附近汇入黄河 。至上更新世时,由于龙门山与孤峰山间断裂作用再度复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弃古河道而折转西流,汇入黄河,形成现代的水系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