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马克学说( 二 )


拉马克学说

文章插图
网纹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拉马克的一生,可说是在贫穷与冷漠中度过的,尤其是晚年的境遇很凄凉 。1829年12月8日,拉马克在久病之后弃世 。女儿买不起埋葬父亲的长期墓地,只好租用了一块为期5年的坟地 。到期之后,又把这位伟大学者的遗骨挖出来埋到公共墓地去,以致后人想凭弔这位伟人,竟找不到他的墓!直到1909年,在人们纪念拉马克的名着《动物学哲学》出版 100周年时,巴黎植物园向各界募捐,才算为拉马克建立了一块纪念碑 。碑上镌刻着他女儿的话:“我的父亲,后代将要羡慕您,他们将要替您报仇雪恨!”学说内容拉马克学说(Lamarckism)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关于生物进化的系统看法 。主要内容如下 。(1)认为地球有悠长的历史,决非像特创论者所说的那样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地球表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不断的逐渐的变化 。(2)认为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有本质的区别;生命存在于生物体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之中;低级生物类型可以不断地由非生命物质自然发生出来;植物和动物虽有重大的区别,但都有共同的基本特徵;生命即运动,运动表现在各方面,既表现在生物体内液体的流动,也表现在生物体的吸收养料和排出废物;生命是连续的、变化的、发展的 。(3)认为物种之间是连续的,没有确定的界限,物种只有相对的稳定性;物种在外界条件影响下能发生变异,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出现就是物种变异的例证;古代物种是现代物种的直接祖先,物种一般不会消灭;动物界普遍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则不常有 。(4)认为生物进化的动力,一是生物天生具有向上发展的倾向,这是生物向上发展的原因;二是环境条件的变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引起生物发生适应环境的变异,环境条件变化的大小,决定着生物发生变异的程度;环境条件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5)认为在植物和低等动物,环境的改变引起功能的改变,功能的改变引起结构的改变;而在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环境的改变先引起生活需要的改变,生活需要的改变又引起习性的改变,新习性的发生和加强,引起身体结构的变化;凡经常使用的器官会发达进化,而经常不用的器官就会萎缩退化(即用进废退),这些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即获得性遗传),这样经过一代代的积累,就会形成生物的新类型 。(6)认为无论植物或动物,都按一定的自然顺序进化,由简单到複杂,由低级到高级;进化是树状的,即不但向上发展,而且向各个方面发展;人类大概由高级猿类发展而来 。拉马克学说历史上曾在科学界发生过重大影响,为以后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拉马克对进化原因的解释过于简单化 。“生物天生地具有向上发展的倾向”缺乏物质基础;“环境改变必然引起生物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异”也缺乏事实根据;“器官用进废退”在当代是可能的,但这种后天获得的性状,如不影响到遗传物质,是根本不能遗传给后代的 。(7)最原始的生物源于自然发生 。拉马克支持生物进化多元论,生物有多个的祖先 。学说之争除了长颈鹿之外,洞穴动物眼睛的退化也被认为是支持“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有力证据 。一些动物可终身栖息于黑暗的洞穴(如石灰洞、溶岩洞等),这些洞穴动物(cave animal)包括鱼、螈、蜘蛛等,它们体内通常缺少色素,眼睛退化或完全消失 。不论这些动物在历史上因为何种原因而误入洞穴,它们已经习惯了黑暗的世界,乃至无法在光明的世界中生存 。达尔文也是用拉马克的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来说明洞穴动物眼睛退化的原因,当然加上了他的自然选择 。他说,“鼹鼠和某些穴居的啮齿类动物的眼睛是残迹的,并且在某些情形下,它们的眼睛完全被皮和毛所遮盖 。眼睛的这种状态大概是由于不使用而逐渐缩小的缘故,不过这里恐怕还有自然选择的帮助” 。他在谈到南美洲的一种穴居齧齿动物Ctenomys时推测,“因为眼睛常常发炎对于任何动物必定是有损害的,同时因为眼睛对于具有穴居习性的动物肯定不是必要的,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它们的形状缩小,上下眼脸黏连,而且毛生在上面,可能是有利的;倘使有用,自然选择就会对不使用的效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