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作家 弗兰兹·卡夫卡( 三 )

注释:①《火夫》,或译为《司炉》 。②《与祈祷者的对话》、《与醉汉的对话》、《巨响》和《桶骑士》未结集 。③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筑时》又名《中国长城的建造》(1918—1919)描写中国的老百姓受无形权力的驱使,去建造毫无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出了人在强权统治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 。④长篇小说均为遗作 。⑤《失蹤者》又译为《美国》(Amelika) 。“美国”是在早期出版时的名字 。⑥《审判》又译为《诉讼》 。创作特点作品主题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恆主题 。卡夫卡虽然没有将不确定性当做自己的创作原则,但他作品所表现的不确定性特徵却是非常明显的 。卡夫卡的作品缺乏整体的、明确的意涵 。

奥匈帝国作家 弗兰兹·卡夫卡

文章插图
卡夫卡给他父亲的信(德文手稿)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徵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艺术特色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徵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徵上 。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 。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如长篇《城堡》、《审判》、《美国》和中短篇《变形记》、《地洞》、《判决》、《在流放地》、《桶骑士》、《万里长城建造时》等等 。这些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感 。但它并非通过传统的写实或典型化的手法获得的,而是突破了表象的或细节的真实,採用鲜明的象徵、淡化的情节和寓言性质的人物,通过象徵、暗示、夸张等手法予以表现 。
奥匈帝国作家 弗兰兹·卡夫卡

文章插图
卡夫卡的亲笔签名卡夫卡笔下的白描艺术特徵是运用冷漠、客观、简洁并暗含着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作者的焦灼而忧虑的心灵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者外冷内热的性格不无关係 。有两个卡夫卡,一个是写小说的寓言的卡夫卡,另一个是写格言、日记的卡夫卡 。前者把灰暗的现实和梦魔般的主观意识,孤独、恐惧、悲苦的情绪表现在创作中;后者将锐利的斧头击碎心中的冰海,向人们倾诉他的心声和希望,言辞间闪烁着理想的火花 。这矛盾对立的两方面构成了卡夫卡这个複杂的统一体 。因而,在叙事艺术上也是矛盾统一的 。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语言作“利斧”劈开蒙蔽人们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这冷峻的语言下又跳跃着一颗灼热的心,于是形成了这外冷内热悲喜交加的叙事风格 。卡夫卡是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写他自己,表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不仅名字与作家本人的名字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繫,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与作家本人相似的人格属性和心理特徵 。在很大程度上,卡夫卡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模式来塑造他笔下的主人公的,因而他赋予了他的人物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格属性 。凡是重要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他的小说是他生存体验的总结和内心世界的外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