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公镇( 二 )


葛公镇

文章插图
葛公镇农业以水稻为主,茶叶、油料、麦、玉米、棉花、香菇、中药材等次之;林业竹木资源丰富;盛产茶叶 。全镇村村有国小,镇有中学 。镇有卫生院,各村均建有医疗室 。有文化、广播电视站;电影院;电视差转台 。通自来水的村1个 。敬老院里可供养20位老人 。行政区划葛公镇下辖葛公村、天井村、大源村、梅术村、悦民村、徽道村、桥联村、留铺村、大华村、联塘村、兰潭村、洪方村、同春村、永正村、仙寓山村、红旗岭村 。特色资源葛公镇地域宽广,资源丰富,境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天井的轻钙、兰潭的钒矿、悦民的大理石很有开採价值,悦民的大理石已在开採当中,国风集团落户葛公镇的前期工作已準备就绪 。葛公“徽道茶”外形内质俱佳、色泽味俱全,曾获县级茶叶评比优质奖,很受市场青睐,葛公还是祁红的发源地之一,着名的古徽道就是当时红茶流入市场的必经之道,镇区现有红茶精製厂两家,年产红茶15万担 。葛公豆腐更是色泽白嫩、绵软可口,素有“西施豆腐”之称,古有“青花白玉板,红嘴绿莺歌”就是指葛公豆腐,凡到葛公来过的人都对此讚不绝口,并带上部分回家供亲友品尝 。食用菌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葛公镇已有300多万棒 。境内林业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企业30多户,“美信地板厂”是木材加工的龙头企业 。大华轮窑厂,服装加工厂,润庭米业有限公司,免烧砖厂成为葛公镇的新兴产业,润庭米业2005年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 。
葛公镇

文章插图
葛公镇年降水为1560mm,小(一)型以上水库四座,塘堰89座,总库容达558万m3,水资源丰富 。基础设施葛公镇有学校15所,在校学生2732人,教师123人,其中初级中学1所 。镇卫生院有医护人员33人,病床30张;各村均建有医疗室 。有文化、广播电视站;电影院;电视差转台 。通自来水的村1个 。汽车站1个 。银行、信用社2家 。敬老院里可供养20位老人 。经济发展农业以稻、麦为主,油料、茶叶、棉花、香菇等次之;主演农产品总量为:粮食5985吨,棉花25吨,油料664吨,糖料15吨,年末大牲畜存栏1451头,猪肉产量818吨;农用机车23台(辆),机械总动力3500千瓦;有效排灌面积445公顷,占耕地面积50.5%;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6个,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11人 。林业有镇村林场5个,主要树种有松、杉、枫、槐和毛竹等 。可养水面年产水产品46吨,主要水产品有鱼、虾等 。镇村和个体私人企业有193家,从业人员416人;年营业收入总额620万元,净利润总额45万元,实交税金总额7万元;主要生产和经营汽车和农机修配、粮油加工、制茶、客货运输、竹木加工、农资、百货、医药、砖瓦、土产等 。集贸专业市场1个 。2008年农业总产值(现价)2936万元,其中农业1819万元,林业188万元,牧业905万元,渔业24万元 。定产徵收农业税51.6万元 。财政收入173万元,其中预算内收入141万元;财政支出180万元,其中农业支出13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48万元,其中居民储蓄683万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54万元,其中农业贷款503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1879元 。
葛公镇

文章插图
葛公镇徽道茶乡葛公镇历史悠久,知名度颇高,因东晋元帝时思想家兼炼丹术家葛洪(人们敬称为“葛公”)弃官归隐后“尝”煤炼丹子留山,坛址尚存,去山里许有镇“而得名 。葛公镇地处长江南岸白东至县东部,东临石台田乡,南达洪方乡,西接尧渡镇,北通洋湖、高山,镇区距县城39公里,省道231线穿镇而过,县安庆经查桥、县城通往祁门、黄山的必经之路 。葛公镇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人口1.8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适中,经济经农为主,林、茶、粮兼作,拥有15万亩山场,植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 。久负盛名的徽道茶和葛公豆腐据说乾隆皇帝游历苏州路经此地时曾亲口品尝,讚赏有加,由此客商络绎不绝,葛公遂发展成为比邻四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近几年来,葛公镇木竹加工业悄然兴起,正大踏步向以发展林茶产品深加工的山区重镇迈进 。洪方艺人的“十番锣鼓”1959年,东至县洪方乡盲艺人丁邦青用四弦琴演奏由《喜鹊登枝》、《蜻蜓点水》、《倒挂八哥》等曲牌组成的“十番锣鼓”,在安庆地区文艺会演中获奖 。1993年,池州将“十番锣鼓”重新记谱整理,组织排练,在第十一届九华山庙会期间隆重演出 。而今,十番锣鼓不仅套用于戏剧、曲艺和闹花灯的演奏之中,而且深入到民间的社祀、庙会、家庭红白喜事和企业开张、工厂落成等喜庆活动之中,成为民众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之一 。“十番锣鼓敲起来,舞灯唱戏离不开,娶亲嫁女闹元宵,喜庆活动次次来,次次来,和谐生活乐开怀 。”池州市城乡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蓬勃发展,乡间“草台班子”剧团逐渐增多,农民艺术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给十番锣鼓以展现风姿的机会 。虎年新春,池州组织十番锣鼓在城乡各地欢欢喜喜闹元宵 。池州十番锣鼓又名“一枝香”,属青阳腔系,基本上是曲牌体 。其锣鼓经有“长捶”、“坐捶”、“落捶”、“尖捶”、“拗捶”、“文三捶”、“文五捶”、“顺三捶”、“三鞭马”、“急急风”、“阴捶”、“扭丝”等十多种 。伴奏乐器以锣鼓打击乐为主,后期加入喇叭、唢吶,其音响效果尤为铿锵、奔放、流畅、高昂 。这项民间器乐曲,盛行于明清时期,多在元宵灯会中演奏,后来经过历代高腔艺人的加工、改造、丰富,不仅保留了“其节以鼓,其调以喧”、“一人唱众人和”的高腔特色,而且逐步突破了曲牌体的束缚,发展到“滚白、滚唱”,边行边奏,由曲牌体过渡到板腔体,并运用到目莲戏演唱的伴奏之中 。流传在池州乡间的主要曲牌有“浪淘沙”、“鹧鸪天”、“皂绿袍”、“四朝元”等52件,由铜锣、皮鼓、脆鼓、大钹、小钹、唢吶、横笛、云板等乐器配合演奏 。全曲运用各种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伴奏以唢吶丝竹的优美旋律,细吹细打,优雅动听 。徽道·徽商徽道,江南人称之为“池徽大路” 。池即池州,徽是徽州(今属黄山市),它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徽商贩运商品的惟一通道 。由于当时交通闭塞,物流不畅,商品转运只能肩挑背扛,客观条件迫使人们寻找捷径,以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费用;不仅如此,徽商在路途中要儘可能避免恶劣环境和强盗土匪等的侵害,以确保人身和财货的安全 。徽道由此应运而生 。多少年来,旅人试图探寻徽州古民居、古牌坊之外的重要载体------古徽道 。然而,古徽道匍匐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各种野生动物如野猪、刺猬、山蚂蟥、穿山甲、麂、獐、毒蛇繁育,株树、枫香、石楠等古木参天,荆棘、藤蔓等野生植物滋生,自然环境相当恶劣,民间旅人的探寻梦想,终究未能如愿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藉助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终于唤醒了这条沉睡数百年的故道,从而拂去岁月的尘封 。当年徽道的大致路线是:由徽州经祁门、石台、东至三县交界的仙寓山榉根岭,过石台边境进入东至境内的鸡头岭,再走棘源在排篷的三建桥分道:一路过大蜈蚣岭走洋湖,西可通东流县城,北可从小路嘴、雁汊过渡到安庆或沿江上行至湖北武汉等地;一路经小蜈蚣岭过葛公、蔡岭,可达建德(今东至)县城,再翻越县城西的梅山通往江西九江 。徽道途经东至,呈现出多姿多彩、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 。排篷,即今东至县徽道村的双篷,当年南来的徽商从这里分道,北来的徽商在这里结伴而行,是徽商往来贸易的中转站 。据双篷《陈氏家谱》记载:“每日旅居排篷之客商,多达数百人之众” 。商旅云集,此地可谓举足轻重 。双篷西北约100米的石刻群明确记录当年修造古徽道的史实 。该石刻群一排六通,计宽7.5米,单碑宽1.0米,高1.8—2.1米,厚0.15米 。其中一通立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是当时募修徽道的功德碑,其余五通立于光绪十年(1884),记载“修造排篷至棘源十里募化钱银名目”,建德、东流、贵池、祁门乃至湖北汉口等大小商号均有不等数目的捐助 。从双篷到棘源再到鸡头岭,路程约17华里,是接通徽道的关键里程 。该碑所记载的正是有关这段徽道的重要信息 。古徽道上,石板路沿途铺设,每块石板长1.2—1.5米,宽0.3—0.4米 。石面上均匀地錾刻粗放的平行纹路,或浮雕精美的花卉图案 。石板路上每隔3华里就有石亭横跨古道,亭内设有石凳,两侧还有耳房,可供行人小憩或食宿,每座石亭内还有建亭时的碑记 。古徽道上,徽商将其主营的食盐、木材、布匹、茶叶、文房四宝等贩往沿江的九江、安庆、汉口等地,回程则收购沿江特产如桂鱼、小乾鱼、黄鳝、泥鳅以及东至盛产的植物油、生猪、粮食等销往徽州山区 。上了年纪的双篷人,口述当年进出双篷的徽商时,娓娓细数,情真意切 。古徽道上,精彩的远不止以上所述 。水井沿途开掘,有“玉泉”、“甘露”等雅称 。这些水井的口径大约都在30厘米,并大多被淤实,没被淤实的也仅有三至四尺深,井水隐约可见 。据当地族谱记载,这些水井都是当年的徽商开挖,供客商行旅饮用的 。鸡头岭岭脚的一通“输山碑”,高0.83米,宽0.61米,厚0.15米,该碑立于清朝道光八年,是禁止在徽道两侧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的禁山碑,这应该是我国明清时期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证了 。徽道途经之地仙寓山,盛产弛名中外的“雾里青”茶叶 。300年前,“雾里青”沿着古徽道辗转江西、广东内河流域到达广州,最后登上“哥德堡号”商船,运往瑞典,成为欧洲贵族享用的珍品 。1984年,考古学家在打捞“哥德堡号”时,发现密封包装随船沉在海底的“雾里青”竟然还能饮用 。300年后,“雾里青”再次由重返中国的“哥德堡号”带往欧洲,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 。更引人注目的是,徽道上新发现石拱桥14座,这14座石拱桥均建于明、清两朝,且石刻文字记载详实,年代有据可考,由洪兴桥可见一斑 。该桥位于安徽东至县葛公镇洪胜村民组北约100米处,为古徽道的重要桥涵之一 。桥长9.07米,跨度3.85米,桥面宽3.6米,通高3.65米 。单孔石拱,石拱顶部镶嵌石刻一方,左右均为竖排双列楷书阴刻小字,右曰“康熙三年季秋月辛卯日立”,左为“嘉庆二十四年季春月下浣日重修”,中为横排单行篆体阳刻“洪兴桥”三个大字 。该桥的规格、形制与其他13座大同小异 。康熙三年即1665年,该桥已历经300余年风雨,如今仍结构稳定,安稳如故 。说明当时建桥技术之精湛,徽商投入之不菲 。如果说,徽道是明清时期南北商贸往来的纽带,那幺,石拱桥则是这条纽带上14颗璀璨的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14座石拱桥中只有5座在古徽道上,其他9座只在徽道的近旁 。不过,双篷《陈氏家谱》和棘源《李氏宗谱》均详细记载这些石拱桥的兴建都与徽商密切相关 。徽商萌生于唐代,明代中叶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经营行业、经营规模、还是活动範围,都居全国商界之首 。徽商在从事商业经营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4座石拱桥就是徽商乐善好施、回报社会的代表作 。清末,封建统治渐趋衰亡,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不堪重负,开始走下坡路 。儘管如此,徽道依旧发挥它应有的功用,徽商依旧永不停息地奔忙,一直到解放初期 。儘管徽道的神秘面纱尚未彻底揭开,但是,徽道成为探究历史古蹟、寻访交通渊源的处女地已为期不远, 徽道为将来的旅游开发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也近在眼前 。徽商诚信为本、以义取胜的经营理念,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奉献感恩、同心协作的团队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去楷法 。仙寓山村仙寓山村位于东至县葛公镇境内,东于石台,南于黄山相毗邻,国土面积28平方公里 。仙寓山为黄山余脉,海拔1375.7米,为东至县最高峰,是县内黄湓河的发源地 。森林覆盖率70%,生态植被保存完好 。仙寓山村居民或聚集或散落在黄湓河源头两岸,青山绿水,粉墙黛瓦,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全村辖18个村民组、434户,人口1696人 。村内有皖南最大瀑布群,有古老的姚村,现存明 。清古民居、手工油坊、茶肆 。横穿该镇境内的231省道,东接黄山,南连景德镇,西与京福高速花园里出入口20公里,北距牯牛降30公里,231省道至仙寓山景区有直达水泥公路 。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突出 。村内有竹、木、茶、香菇、木耳等土特产,为无公害、无污染纯天然绿色食品 。近年来,仙寓山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和特色产业 。2006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南京客商对仙寓山进行旅游开发 。截止2008年底,景区共有二星级旅游宾馆1家,该宾馆总面积1300平方米 。不同档次房间20余间、39个床位 。拥有一个容纳12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可召开40余人的小型会议,客房非节假日入住率在50%左右,节假日为100% 。另外全镇还有“农家乐”十余家 。2008年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26800人,景区从业人员18人,间接从业人员126人,旅游收入近80万元 。景区内有清澈见底的瑶池碧水,有水流四季不断的东坞瀑布群和冰瀑奇观,有俊秀的仙寓山山体和风格各异的峡谷风情,还有古徽道、古村落建筑和隐蔽在山林的历史遗蹟 。仙寓山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雄、秀、奇、险等特点,且生态环境良好,空气品质高,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东坞瀑布群,有近百处瀑布,包括数个相连的多迭瀑和高达百米的单迭瀑,一年四季水流不断,幽谷清泉、飞瀑碧波是亮点之一 。还有水质纯净的低山平湖——瑶池,如明珠镶嵌在山中,是湖滨休闲的胜地 。金鸡叫,石门开,仙寓山的瀑布清泉,漂流而下经金鸡峡注入升金湖,全程3.5公里,一路青山碧水,怪石林立,美不胜收 。皮筏顺流而下,悠然自得 。漂流沿线还有明代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郑三俊故里、江南着名的同春茶号、金鸡窠、青云桥、康阁桥等景点,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仙寓山村为葛公的重要产茶区,茶叶是传统优势产业,其生产历史悠久;仙寓山高山野茶具有叶片厚实、口感清香、回味甘甜,耐沖泡等品质特点 。近年来,仙寓山野茶通过自己极佳的口感在市场上赢得了众多的讚誉 。今年仙寓山村成立了仙润茶叶合作社,培训班不定期邀请市县农业领导和专家教授进行现场指导并授课 。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茶农在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有了“娘家”和“靠山” 。合作社通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既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扩大了对合作社成员的带动效果,同时通过创立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产品的销路,最终达到共同增收致富的效果 。仙寓山村是集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悠久的古文化于一体的古村落,以生产名优红绿茶而驰名,这一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欢迎您的光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