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 二 )


工业文明

文章插图
工业文明体现工业国家的官方语言都是半自然半人为的产品,即通过对一种精心选择的方言的改造而来 。霍布斯鲍姆指出,欧洲各国语言的标準化过程,多半发生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 。[⑧]汉语国语、白话文和简化字的形成,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经历了近一个世纪 。统一的官方语言的物质基础是工业文明 。“标準化的民族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写文字,若不是藉助印刷术的发明,识字率的普及,还有公立教育的广设,将不可能出现 。在工业社会里,“识字”不再是一种专长,而是所有专长的先决条件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中最重要的、赋予他公民身份的那部分知识不再是专门的技术,而是所谓的识字能力 。真正职业的教育,虽然也必不可少,但和农业社会比较,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 。
工业文明

文章插图
工业文明体现分析在这里盖尔纳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劳动进行了独到的比较 。和工业社会相比,农业社会中的劳动有下列特徵:绝大多数劳动是体力劳动;绝大多数劳动都是直接和作为劳动对象的物体打交道,而较少和人打交道;较複杂的即包含智力因素的体力劳动的专业化程度很强,特别是在手工业中,这类劳动及其产品的複杂性和艺术性要求劳动者具有长期的训练和娴熟的技能 。因此,农业社会劳动者所必备的知识主要是关于作为直接劳动对象的特定物和作为直接劳动过程的特定技术的特殊知识 。农业社会的教育属于私人而非公共领域,与农业劳动的这一特徵有直接关係 。在工业社会中,由于技术进步,类似农业社会中劳动所具有的体力性和智力性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所消解 。工人操作机器,机器才直接作用于生产对象 。机器越来越自动化,劳动的体力因素也越来越少,工业劳动特有的智力因素则越来越重要 。就后者来说,主要不是关于机器和控制机器的知识,而是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原因有二,一是频繁的职业变换;第二,由于工业经济在生产前、生产过程中和生产后的所有环节中都具有的社会性,工业社会的大多数工作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 。总之,工业社会的劳动主要是并且越来越是交流性和语义性的,离不开与人、意义而不是与具体事物打交道,只有极少数专家才需要真正专业的知识 。换言之,工业文明的较之农业文明发达的专业化,仅仅体现在专家和物化的专家即机器中,工业社会对绝大多数人的要求仅仅是识字 。笔者以为,工业劳动的上述特点可以称之为劳动的普遍性和抽象性,与之对应,农业社会中的劳动充满了特殊性 。总结因此,培养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即让他们识字,使之能够不那幺困难地和迅速地胜任不同职业,而非培养专家,成为工业社会的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 。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建立在人人识字基础上的、世俗的和大众的文化,是农业社会所完全不可想像的事业,这就需要现代国家 。只有拥有社会内部最大範围的和最高的权力及控制最多资源的政治组织即国家才有能力和意愿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和持续不断的教育 。工业社会的成员要想具备工作资格并成为真正的公民,就必须按照共同的要求,达到一定的识字水準,这是家族和地方单位根本不可能提供的 。因此产生的对教育的要求也规定了国家这种政治单位的最小规模 。这种规模归根到底是由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和无止境增长所决定的人力资源的规模及大规模流动的必要所决定的 。它必须比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多数文化单位和政治单位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