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悦( 二 )


舒悦

文章插图
着名表演艺术家杨飞飞与“上海阿婆”舒悦随着时间的推移,舒悦在语言方面的天赋逐渐展现,尚未认字便学会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等成语,而那些戏曲唱词更像是一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宝藏,令舒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舒悦读国小时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偏科 。语文老师前脚刚表扬舒悦的作文又得了全班最高分,数学老师后脚就进来宣布舒悦的数学得了全班最低分 。好不容易熬到国小毕业,舒妈妈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相当大胆的决定:让孩子考戏校 。周围朋友纷纷质疑她为什幺不让孩子踏踏实实地读完中学考大学,而是去读在当时看来前途渺茫的戏校 。直到现在,思想超前的舒妈妈回忆当时的情形来,都觉得自己当初没有做错决定,与其让孩子在不擅长的领域继续痛苦,倒不如好好挖掘孩子最擅长的东西———最关键的是,她对舒悦在戏曲表演方面的潜力充满信心 。当时上海戏校沪剧班正在招生,在母亲的一番劝说下,13岁便立志要唱越剧的舒悦最终还是听话地参加了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沪剧班,并在学戏的过程中,渐渐为沪剧的魅力所吸引 。低潮期时被赶下床人有上坡,必有下坡 。舒悦年轻时比现在瘦得多,五官也生得眉清目秀,可惜身高只有一米六十五,那些沪剧传统戏的主角总也轮不到他来演 。比如《雷雨》中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周萍、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周沖,他都演不成 。《碧落黄泉》中的汪智超是老前辈王盘声的拿手好戏,王盘声那潇洒英俊的扮相和宽厚甜润的唱腔在当时不知迷倒了多少少女和少妇,舒悦能学王盘声学得惟妙惟肖,但就是不能让他演出,顶多让他配唱 。儘管如此,舒悦仍然非常努力地钻研各派唱腔,在郁郁不得志的数年里,舒悦把时间都耗在了钻研各派唱腔上,不管是王盘声(王派)、邵滨孙(邵派)还是解洪元(解派),皆难辨真假 。除了沪剧领域各大流派唱腔舒悦都信手拈来,其他剧种的各种唱腔,舒悦唱起来也有让流派创始人刮目相看 。他还擅长表现各种女性角色———他能模仿沪剧界第一当家花旦丁是娥,好像活脱脱一个老太太 。他当民众演员也很卖力,别人看他这个民众演员演得倒是挺投入,但样子怎幺看都觉得滑稽,渐渐地就不看主角只看他,导演让他到最不起眼的地方去,他还是有本事让别人注意到自己,结果导演就安排他到剧场里卖说明书了 。舒悦到现在都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的沪剧功底在圈内同辈中数一数二,可最后却落得卖说明书的下场,箇中原因除了先天条件不足外,也和自己当时年轻气盛,偶尔同领导闹点小意见有关 。他自感怀才不遇,乾脆在28岁那年辞了职,告别唱了14年的沪剧 。辞职后,舒悦在家里过了几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逍遥日子 。舒妈妈是一名女强人,早年下海经营饭店,事业小成 。躺在家里的那几天,舒悦开始做起了“少爷梦”:不如就这样混混日子吧,大不了去妈妈的饭店打打工,开一份工资给我还不是一二三?就这样混混沌沌到第四天,睡梦中的舒悦被一阵凉意弄醒,有人一把将被子掀开,舒悦一睁开眼,发现舒妈妈的脸就出现在距离自己的面孔不到50厘米的地方,还没等他彻底清醒,她劈头就来了一句:“你準备躺到什幺时候?好到外面找工作去了!”舒妈妈还“勒令”舒悦必须每周上交一百元饭钱给她,为了避嫌也不準去自己开的饭店上班 。儘管已经习惯了母亲的严格,可在自己事业最低潮的时候,母亲非但没好言安慰,还一个劲地想把自己往外赶,这着实让舒悦有点胸闷 。然而,母亲向来说到做到,就像当年放手让只有四岁的他独自去音乐厅看戏一样,这一次她又要“袖手旁观”了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舒悦怀揣几十块钱和一包飞马牌香菸,忍着眼泪硬着头皮出门找活 。幸运的是,原本已失去方向的舒悦,这回却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从替人拉胡琴开始,渐渐得到滑稽界老前辈的赏识,开始演起了滑稽戏 。从沪剧界成功转型到滑稽界,舒悦用了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 。他不仅在滑稽戏导演王辉荃的戏中扮演角色,还担任副导演一职,向王导学表演、学编导;他曾经接受过严顺开、王汝刚的点拨,因此他的演技日益成熟;他还常去评弹名家吴玉君家请教,博採各家之长 。如今,他与潘前卫、计一彪组成滑稽铁三角,在电视台有一个颇受观众青睐的固定节目“新快乐三兄弟”,前不久又独挑大樑接下一档沪语脱口秀《悦悦一口舒》 。可以说,这条路他算是选对了,而幕后的最大功臣则非“狠心”的舒妈妈莫属 。孝从严来维繫情感在远离市中心的家中,舒妈妈笑眯眯地指着一张黑白照片解释道:“这是悦悦四岁时照的,他那幺小已经很会摆造型了 。”过去,舒妈妈几乎很少在别人面前夸奖儿子,最近几年,随着儿子事业蒸蒸日上,这种“炫耀”也跟着越来越多 。由于工作繁忙,舒悦现在难得与母亲见上一面,可一旦生活上或工作中发生什幺大事,舒悦总会第一时间和舒妈妈商量,而舒妈妈则会一个不落地看完舒悦所有的节目,然后不客气地告诉他:“今天开头挺好,怎幺到后面就鬆脱了?”每到这个时候,舒悦只能无奈地举双手投降———没办法,谁让自己的母亲也是专业的呢?人到中年的舒悦如今越来越感谢母亲当初对自己的那一番“狠心”,他说这番“狠心”非但没有使母子相离,反而让他在经历了人生起伏后真正了解了母亲的好,发自内心地孝顺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