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蒋少涌
【蒋少涌】蒋少涌,男,1964年12月生于湖南省湘潭市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1999),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0),“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 。曾任南京大学内生金属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紧缺战略矿产资源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校长助理 。
基本介绍中文名:蒋少涌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省湘潭市
出生日期:1964年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
代表作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人物经历教育经历1992.09 - 1995.11 博士,Bristol大学地质学系,地球化学,导师Martin Palmer教授1984.09 - 1987.07 硕士,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球化学,导师魏菊英教授1980.09 - 1984.07 本科,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工作经历2013.05-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导1999.06-2013.04, 南京大学教授,博导1996.04-1999.05, 德国马普化学所,博士后洪堡研究员1995.12-1996.03, 英国Bristol大学, 助理研究员1987.07-1992.08,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 矿床地球化学◎ 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海洋矿产资源与古海洋环境科研项目
科技部973项目(2012CB416700): 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2012年-2016年), 项目首席科学家
科技部973项目: “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中第6课题(2006CB403506): 中生代构造域转换体制的複杂成矿作用 (2006年-2010年), 课题负责人
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画重点课题(2006BAB01B06): 九瑞铜多金属矿集区大比例尺深部找矿勘查技术示範研究(2006年-2008年), 课题负责人
国家专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评价及勘探开发战略研究项目子课题(GZHZ200200203-04-02): 我国海域浅表层沉积物及孔隙水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徵研究(2002年-2008年), 课题负责人
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41230102):新元古代-寒武纪早期古海水化学演化与大陆风化作用的同位素示蹤研究(2013年-2017年), 课题负责人
国家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基金(40221301):华南大陆岩石圈层圈相互作用和成岩成矿过程的地球化学(2003年-2008年), 课题负责人
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9925306):某些海相和陆相环境中地热流体成矿作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2000年-2003年), 课题负责人
国家基金委面上基金(41072055):江西彭山张十八铅锌银矿床地球化学和成因研究(2011年-2013年), 课题负责人
国家基金委面上基金(40773029):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徵及形成机理研究(2008年-2010年), 课题负责人
国家危矿办项目(20109902):危机矿山主要类型金属矿床稳定同位素研究(2010年-2012年), 课题负责人
省基金创新学者攀登项目(BK2008026):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硫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2008年-2011年), 课题负责人
安徽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2007-7):安徽省石炭纪层状铜金铁硫铅锌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控矿条件(2007年-2010年), 课题负责人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十五项目(DY105-01-03-05):海底热液硫化物的找矿标誌研究-氧、铅同位素研究与地球化学异常评价(2005年-2007年), 课题负责人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306007): 华南铀矿床形成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2006年-2008年), 课题负责人
科研成果(一) 获奖项目:硼、硅同位素新技术方法在热液成矿作用中的套用研究获奖类别: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获奖等级:一等奖获奖人:蒋少涌获奖单位:南京大学内容简介:本项研究致力于硼、硅同位素新技术方法的开拓和套用,系统地将这些新的同位素方法成功地套用于热液矿床成矿作用研究中,对推动该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儘管国际上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注重硅同位素研究,但近二十年来,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陨石和月岩的硅同位素组成和分馏研究上 。本项目通过近十年的研究,提出利用硅同位素可以有效示蹤热液矿床硅质来源,发现用硅同位素可以区分化学沉积或碎屑沉积硅质岩、并可能套用于恢复蚀变岩原岩,从而大大推动了硅同位素这一新方法的地质套用研究 。硼同位素研究是国际上近二十年来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方向 。国际上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硼同位素在壳-幔演化和古海洋古环境方面的研究上 。本项目则系统地将这一新的方法套用于热液成矿作用研究,提出了利用硼同位素示蹤热液来源、研究热液混合机制的方法 。通过对海底喷流-热液沉积矿床的研究,首次提出海水与成矿热液混合的两种不同机制及其对硼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完善和发展了前人提出的利用硼同位素来恢复海相或陆相蒸发环境的方法 。本项目还初步建立了花岗岩和热液作用过程中硼同位素分馏模型,提出了富硼岩体的非海相蒸发岩硼源理论 。本项目取得的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同位素方法在成矿地球化学学科领域的套用,奠定了我国学者在这一研究方向上的国际领先地位 。目前,本项目成果己撰写发表论文26篇,其中国内外SCI论文14篇,这些论文被SCI杂誌论文和国外出版的一些矿床学专着和大学教科书引用达50余次 。(二)目前所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的内容、意义和前景:目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瞄準国际地学研究中的两个前缘领域,一为流体成矿作用研究、另一为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 。研究中注重套用各种新的地球化学方法,特别是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来解决一些重大的基础地质地球化学科学问题 。流体成矿作用研究方面,侧重于研究不同地质流体成矿作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开展了“海底热液成矿体系”、“岩浆热液演化与成矿”、和“盆地热滷水演化与超大型矿床形成”等多项研究工作 。工作的重心放在研究几类世界独特的、经济价值巨大的热液成矿作用,包括大厂锡多金属矿、金顶型铅锌矿、金满型热液脉状铜矿、芙蓉锡矿、长江中下游铁铜金矿等的成矿作用 。同时对国外的超大型矿床如加拿大Sullivan铅锌矿、葡萄牙Neves Corvo锡矿等开展了对比研究 。通过以现代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以图阐明这些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性质和演化,分析成矿环境,确定成矿年代 。反演成矿作用过程和建立矿床成因模型 。查明矿集区内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係及其主要控制因素,为找矿勘察工作和成矿远景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同位素测试技术,将Cu,Zn同位素、B,Li,Cl同位素、Re-Os同位素和Sm-Nd同位素示蹤和定年方法套用于解决成矿热液起源、演化与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机制与成矿年代研究中 。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方面,重点在对我国海域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研究、对大洋底铁锰结壳的研究和对华南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后的古海洋环境研究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储量巨大、利用价值极高的新型能源矿产,它是在一定温压条件下,由水与天然气结合形成的一种外观似冻的白色结晶固体,主要储存在海底沉积物中 。国外对天然气水合物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初步查明了它在世界各海域的赋存形式及资源量 。据估计,已知的资源量大约相当于全世界己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 。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还刚刚开始,在我国广大海域是否存在这种新型能源矿产?储量有多少?目前仍不清楚 。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在我国海域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以查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分布状况,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特徵、赋存条件,总结成矿规律 。我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异常识别”课题,同时,还参加了与广州海洋地质局联合申请的国家863项目“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并由我负责该课题中第二子课题“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探测技术” 。研究过程中,採用多学科联合的方法,力争实现我国天然气水合物探查零的突破 。在新元古代-寒武纪交替阶段(~542Ma)的短短几百万年间,埃迪科拉生物群(Ediacaran biota)突然被大量后生动物门类所取代,生物种类和数量剧增,这一事件被称之为“寒武纪大爆发” 。近年来,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古生物学家对这一事件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但是,要揭开产生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这一巨大变革的原因,单从生物演化规律本身去研究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孕育这一变革的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包括突变?)中去寻找线索 。新元古代-寒武纪过渡时期古海洋环境的演变,包括古气候变迁、大陆风化剥蚀演变、海洋环流和海平面变化、海底热液活动变化、地外物质输入量变化或地外冲击事件的存在与否 。研究工作重点主要针对我国新元古代-寒武纪过渡时期地层发育完整的优势和国内外对Os、Nd、Si等多元同位素示蹤在这一时段套用的薄弱环节,将国际上最近发展起来的同位素示蹤方法及其在现代海洋和古海洋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套用到目前倍受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生物演化史上这一极其重要时段古海洋环境的研究中,力图为揭示生物“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积累新的资料、提供新的线索 。获奖记录科研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