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 三 )


卢纶

文章插图
塞下曲六首(其二)塞下曲六首(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卢纶

文章插图
塞下曲(其三)《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儘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準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剎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幺扣人心弦的场面!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 。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準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 。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像,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晚次鄂州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全唐诗》于本篇题下注“至德中作”,时当在安史之乱的前期 。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 。在南行途中,他写了这首诗 。
卢纶

文章插图
晚次鄂州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 。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 。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 。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 。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 。“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 。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悽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 。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 。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所以儘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 。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 。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 。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 。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繫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 。“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悽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 。为何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呢?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是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 。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诗人只不过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写得连环承转,意脉相连,而且迂徐从容,曲尽情致 。在构思上,不用典故来支撑诗架;在语言上,不用艳藻来求其绮丽;在抒情上,不用泼墨来露出筋骨 。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读来觉得舒畅自若,饶有韵味 。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 。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 。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 。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 。“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 。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捨的惜别之情 。这一笔是情藏景中 。“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 。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迴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 。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 。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 。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 。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覆咏叹,词切情真 。“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迴蕩之感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 。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捨,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 。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何时才能相会呢?“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