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中国的农曆十二月 腊月( 二 )
文章插图
南北朝时梁的开国之君梁武帝,把腊日节定在十二月初八,这与他的笃信佛教有关,因为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诚心合二为一同时祭祖祭神祭佛 。字义诠解据汉代学者应劭的《风俗通·礼典》记载:“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隋书·礼仪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开皇四年十一月诏曰: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替之意 。”是说腊包含有新旧更替、辞旧迎新的意思 。一年将过,在这新故交接的岁末之际,向祖先家神贡献祭品,报告一年人寿年丰,天上人间分享丰收的喜悦 。腊祭传统自周代以来,岁末的腊祭世代相沿,直至当代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及以此为蓝本改编的戏曲影视中,鲁四老爷家每在年底都要祝福,这祝福实际上就是腊祭,祭祀祖先诸神,供物丰盛,场面隆重,气氛肃穆,祈祷虔诚,名副其实“一年之大祭” 。
文章插图
腊月熏腊肉把农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 。“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乾,便出去打猎 。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传统民俗很多 。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 。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 。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 。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历史传说传承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 。民谚云:正是言之其冷 。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 。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 。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 。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 。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 。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着《红楼梦》中就可看到 。发展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富有魅力的 。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準备 。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祇、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 。这一个月的準备时间通常都在腊月 。腊月习俗老年间,“春节”是专指立春而言,把农曆元旦称作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明朝时,农曆元旦叫“正旦节”,后来俗称新年,北京人叫“大年初一”,除夕叫“大年三十儿” 。从筹备到结束这段时期叫“年关”,总称“过年” 。北京的数代都城,统治者又是不同的民族,因而过起年来,无论是形成内容还是风俗习惯,都比别的地方丰富得多,年关的时间也较长 。一般说,进入腊月到了“腊八”就算进年关了 。一般年前的準备阶段有二十多天,自“腊八”至除夕,这些日子里北京人是很忙乎的,即所谓“家无虚丁,巷无浪辈”,街上的行人脚步似乎也加快了 。腊月市一进腊月,市面骤现繁荣,这是一年内的特有市场,叫腊月市 。先是卖鹹肉(即腊肉)和粥果的,为“腊八”做準备,如核桃、枣、柿饼、栗子、乾菱角米等等,还有各色野味,大佛花等 。过了初十,开始卖卫画斗神、挂千、金银箔、烧纸、窗户眼、天地百分等等 。二十日以后,以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草炒豆等物,是为“祭灶”準备的,二十五日以后,卖芝麻橘、松柏枝等物,为除夕之夜做準备,货物齐全,琳琅满目,价格也相对的涨高,京师谚语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说 。唐花腊月间进宫的鲜花是在暖房里培养出来的,也叫“薰花”,明代以牡丹为主,清代时又用金、铜等作为陪衬,红黄相间,更为艳丽 。后来,不仅作为贡品,官宦之家亦互相馈赠 。隆冬腊月花农甚为辛苦,需昼夜不停地摊火,保持温气,培养诸花,据说此法始于汉代 。后来除花之外,又增加了青韭、蒜黄、冬葱等鲜嫩蔬菜 。可笑的是起初皇宫内不许用这类鲜菜进贡,更不许用来供佛,说这些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 。窖冰腊八那天,京城各河开始打冰,内城御河所起之冰贮藏在“内窑” 。太液池所起之冰,贮存在“雪池冰窖” 。各护城河之冰,都在就近河边土窑存放 。待夏季出售 。晚清时打冰已不限于腊八,一般冬至“三九”期间即可 。据记载,打冰之俗起于周代 。“周成王命凌人(打冰人)斩冰”,纳于凌阴(冰窖) 。可见此俗历史悠久 。上世纪五十年代,什剎海边上依然能见到打冻的 。打得整整齐齐的大冰块,从岸边坡路上拉走装车,送往冰窖 。春联在祭灶的这几天中,市面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写春联 。文人墨客在街边巷口放一小台售卖春联,旧称桃符 。一般都当场书写,以图润笔,春联的内容基本上是送旧迎新之意 。春联,一般都用红纸,唯有内廷及宗室王公府邸,照例使用白纸,再圈上红边蓝边 。斗神北京居民的大门口,除了门框上贴春联之外,还要在门扇上贴斗神 。斗神有两位,一位白脸,一位黑脸,都是甲冑执戈,悬弓佩剑,威武非凡 。有人说这两位是神荼和郁垒,有人说这是秦琼和尉迟敬德 。其实谁也不是,只是“斗神”罢了 。记得,每逢大年三十下晚,我和街坊小伙伴从杂货铺取20张财神爷画,挨门挨户喊:“送财神爷来喽!”各家各户有给钱的,有给棒子麵豆馅饽饽的,有给馒头的,有给块肉的,给人家一张财神爷,拿走钱或物,再去下边门户 。有时喊半天,人家也不开门,也不理我们,我们气急了,喊声:“送火神爷来了!”喊完立马就跑了 。卫画杨柳青的年画很有名气,由于地属天津,所以北京人称它为“卫画” 。一进腊月,各繁华地区就支棚搭席,如东四、西单、鼓楼前摆摊卖年画 。还有一种串街卖画的,用大包袱一背,沿街唱卖,唱得好听悦耳清晰喜人 。腊八儿明代时,于“腊八”之前数日,就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早晨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等煮粥,叫“腊八粥” 。粥熟后,供在先祖面前及门窗、圆树、井灶之上,然后全家皆食和馈送亲友 。有地位的人家,熬粥用米是皇宫内赏赐的,因而这天也叫“王侯腊” 。到清朝又有所发展,还要用百果雕刻出人物等等,以显其巧 。到了晚清,更是花样繁多,除了熬粥更加精緻以外,还用染了色的桃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和红糖、葡萄乾等把粥的外观恣意点缀,使其更加华丽 。但是不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等,说是用了以后会伤口味 。初七夜开始製作,天亮时粥就熟了,供先祖馈友不得过午 。后来的雍和宫熬粥很出名,因为它是用一个能容纳数石米罕见的大锅熬粥,并且皇室还特派大臣前往监製 。传统民间互送腊八粥的同时,还送“激白菜” 。这是刚入冬时腌製的 。各家于这天腌製“腊八蒜”,剥蒜浸入醋中,到年三十吃饺子时食用,醋香蒜碧,别具风格 。腊八粥的由来传统说法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又称“大家饭”,到宋代,传说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传统民间争相效法,都在农曆十二月初八熬腊八粥,俗称“腊八饭” 。不仅自家食用,有的还以此馈赠亲友 。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嗣后,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民间庆贺丰收的习俗,象徵着风调雨顺,五穀丰登,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 。传统民间的腊八粥因地而异,花色多样,香甜美味 。腊八粥一般选取粳米或糯米为主料,再加些附料,凑足8种煮熬而成,故又称“八宝粥” 。但也有多者则达十余种,少者也有四五种 。《燕京岁时记》中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红枣合水煮熟,外用桃仁、杏仁、瓜子、花生仁、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乾以作点染 。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
- 中国古代算数几何形体 阳马
- 时尚达人是如何挑选包包的 简单又时尚的女士包包有哪些
- 时尚又方便的卡片包有哪些 实用的零钱包有哪些
- 蛤蜊的做法简单介绍
- 扇贝黄黄的是否可以吃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介
- 脚胖的女生适合穿什么鞋子 脚背高的女生适合穿什么鞋子
- 矮个子不适合穿的鞋子 矮个子适合穿什么鞋子
- 个子矮的女生穿衣搭配夏装图片
- 做一个数学天才-900个开发思维的趣味数学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