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薄太后塔塔身每层还有佛龛24个,曾经供奉镏金铜佛312尊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铜佛还在,但是今天已经一个都看不到了 。塔身四面雕券门,四面设券窗,门窗两边塑金刚神像,塔身八角雕盘旋飞龙 。神像神形各异,威武雄浑;飞龙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只是经年的风吹雨浞,现已残蚀不堪 。佛塔层层密檐上悬挂着的风钟,与天际边的那抹白云,相应相唤,微风中“叮咚”声声,分明是遥遥的心仪之音 。塔下,有一老者,面善目慈,白髮苍髯,长须轻飘,怀揣“阿弥佗佛”诵经音乐盒,围绕佛塔缓缓转走,每至佛塔的一面便驻足垂首,双手合十,口颂佛经 。其经声,此佛音,那钟响,悠扬传送,袅袅盘旋于大地,迴蕩于心中 。闻着经声、佛音、钟响,不仅让人想起泉城千佛山兴国禅寺山门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历史传说薄太后塔相传汉文帝刘恆为纪念他的母亲薄太后而建的 。现已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有香积寺,原来很兴盛早已废毁 。还有薄太后曾经居住过的行宫——红觉院,已于1972年拆毁,夷为平地 。礼泉县人民政府1992年5月在寺院原址旁为“望母塔”和薄太后行宫遗址立碑两块 。这里流传着许多接近正史的关于薄太后、魏豹、刘邦和刘恆的传说故事,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相传,秦末楚汉相争的诸侯王魏豹率十几万大军入关中 。当时他的妃子薄姬即后来的薄太后也随军 。曾在魏村屯兵养马 。这里泾河水清,粮草丰茂,地势险要 。魏豹、薄姬在这一带练兵,在村南山崖洞中驻守,易守难攻,山洞中至今有魏豹兵卒养马的遗址 。魏豹在白灵宫的行宫经常居住 。这里原有魏豹行宫遗址,现成为茂盛的苹果园 。相传魏豹叛汉,刘邦削平项羽后,削平各个割据者,御驾亲征魏豹,驻兵在薄太后村东八里,魏村之南的一个叫范寨的村子里 。这里至今有一处断壁残垣,自古称为“皇城” 。刘邦削平魏豹后,纳薄姬于宫中,刘邦为薄姬在北蟒山以北五十里(即鹹阳市以北)建一座行宫,居住十多年,一是避吕后(吕雉)的暴虐,二是观察朝廷风云变幻 。薄太后笃信佛教,这座行宫也取有佛教意义的名称,曰“红觉院” 。相传汉文帝刘恆就生在这里,红觉院后的一座土丘,原是土坯砌的窑洞,坍塌成为土丘 。土呈红黄色,草长年金黄色,冬天雪落而化 。行宫前有一块磨盘大的很古老的陨石,相传薄太后逝世,星坠于此 。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载:薄太后名姬,是江苏省吴县人 。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魏王后裔魏豹被封为魏王,薄姬为魏王妃 。使魏豹和薄姬的命运发生传奇性变化的是因一个算命先生许负给薄姬算命,说薄姬“当生天子”、“大福大贵” 。而魏豹因之“叛汉”、“与楚联合” 。而刘邦削平项羽之后,命曹参等削平魏豹,魏豹降,稍后被周苛等杀掉 。将“薄姬输织室”,当了鹹阳“皇家纺织厂”女工 。后又被刘邦纳入汉宫为妃 。以后她的儿子刘恆当了皇帝,为汉文帝 。母亲薄氏被尊为太后,也称薄太后 。台湾作家柏杨在《皇后之死》中说这是“许负先生的预言应验啦”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看似赞成相面算命的“应验”,实则是“曲笔”,折射出汉文帝刘恆实则是魏豹的儿子,不过司马迁不能明言,而以此来隐晦地告诉后人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所说魏豹是汉王四年五月被杀,而刘邦“幸”薄姬亦在同年,而“岁中”也就是半年后就生下了刘恆,这是一般有常识的人都明白的 。再则,生个王子一般都在史书上记载他的出生地,而刘恆没有载出生地 。这一切的谜都怎样解呢?司马迁一因汉文帝是明君,二则武帝是文帝孙,不能直言 。原来,薄姬因入汉宫前就身怀有孕,入汉宫后,受刘邦宠幸,大臣陈平原是魏豹从兄魏咎部下,后归霸王,又归刘邦,他千方百计保护薄姬及魏氏后裔 。因为薄姬原来和魏豹十几万大军就住在魏村一带,和这里人民鱼水情深 。所以,薄姬住在徐章村,刘邦为她建造的行宫“红觉院”内,认徐章村为她娘家,为第二故乡 。徐章村的后人都称薄姬为薄太后姑婆 。以后刘恆登基,徐章村就改名为薄太后村,魏村、白灵宫等村也因而得名 。薄姬在徐章村居住,吕后经常派亲信、侄子吕禄等追杀 。而陈平等报告刘邦,刘邦也特命亲信小心保护,吕后未能杀害 。原先这里人不会务棉,薄姬生在东南沿海,将种棉、麻等技术带来传播,她白天在田间教村民务棉,夜晚教村妇、姑娘纺织、刺绣等 。冬天,北风凛冽,薄姬又教村民在行宫前的池塘里染布 。一次吕后亲自摆着几里路长的銮驾队伍来徐章村,而薄姬仍在池塘旁教村妇染印 。吕后看了说:“真是个织女而已”即离去 。以后,刘恆当了皇帝,为了满足他舅家的人们怀念薄太后的愿望,就御赐一副銮驾给薄太后村,每年农曆三月十八,是薄太后的诞辰,人们总要抬着薄太后的銮驾游行 。薄太后在徐章村,不但教村民务棉、纺织,而且教子刘恆读书,薄太后教子有方,远近闻名 。薄太后得病,村民们争先恐后在田野里採药送来,村民要煎药,感动了六七岁的刘恆,他流着热泪从舅舅、哥哥们手里接过药物去熬 。熬好后,刘恆还亲自尝药热冷 。这对村民影响很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帝尝汤”故事 。在这里大人如果有病,就特意让孩子煎药,效仿“文帝尝汤”的孝敬父母之风,世代相传,夫妻一方有病,对方煎药,相敬如宾 。由于受母亲的影响,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坚持以农为本,鼓励耕种 。使曾经饱受战乱之苦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 。为了纪念乡邻的恩德,文帝刘恆诏令更原村名为“薄太后村”视为舅家,又修砖塔一座,名曰“望母塔” 。可惜的是,随着岁月流逝和战火兵灾的破坏,旧塔早已毁损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唐代文宗皇帝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大兴佛教之时在原地所建 。睹物思人,虽然汉代旧塔已不复存在,但薄太后和望母塔的故事却一直在当地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