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武侯祠王建墓前后蜀时期是巴蜀历史上繁荣富庶、文化昌盛的又一高峰时代 。永陵(王建墓)为我们留下了这一时代的历史见证 。永陵石棺上的廿四乐伎石刻是我们了解唐代音乐的极品,从中可体味清乐与龟兹乐相结合,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曲在西蜀流传的情况 。前蜀和后蜀各有一位花蕊夫人,究竟是谁写下了留传至今的《宫词》,肯定可以引起在旅游中探索的兴趣 。永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经科学发掘的陵墓,可供游人参观,这更可以引起人们对于帝王陵寝秘密的兴趣 。位于长宁县和江安县的蜀南竹海面积有6万余亩,其中还有仙寓洞、龙吟寺等文化景观,既是大自然的奇观,也是邛笮人和僰人等蜀地先民世世代代辛勤的杰作 。岷山岷山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发源于岷山的岷江,自古称为“江源”,是蜀文化最先发达起来的地方 。这里有人间仙境九寨、黄龙和大草原,有巍峨的四姑娘山,有着名的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养殖基地,有古蜀文化的大量遗蹟,有全国唯一的羌文化风光 。游览岷山,不仅可以使我们体味山川的神奇秀美,更可以领略古老的巴蜀文化的千姿百态 。
文章插图
岷山文化渊源巴文化、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 。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秦汉到近、现代巴、蜀产生了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张木式、杨升庵、张问陶、李调元、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在许多文化领域,诸如汉赋、唐诗、宋词、巴学、蜀学、史学、道教、天文、易学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 。巴、蜀的文化和宗教,与齐鲁的儒学、三晋的法学、荆楚的道家,共同形成了祖国古代文化的显着特色 。巴蜀地区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和主经之地,自古与西南各族和南亚各国保持着密切交往,巴蜀文化影响了西南各族乃至南亚诸国,使巴蜀文化冲破了自身的地域特色进而具有大西南意义和国际文化交流意义 。
文章插图
中华文化的瑰宝“巴蜀文化”作为学术术语提出已近50年,郭沫若、卫聚贤、顾颉刚、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任乃强、缪钺、张秀熟、邓子琴等国学大师对巴蜀古史传说、古代历史、民族、学术、宗教和考古等方面进行开拓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划时代的成果 。在西南地区,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等素来是巴蜀文化研究的带头人,50多年来先后出版和发表了约450余种论着,巴蜀考古也获重大成果,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以成都“宝墩文化”命名的古城遗址发掘,三峡古人类遗址的发现,都凝聚了川大学人的心血,1999年川大师生对三峡李家坝原始人遗址的抢救性发掘,被评为该年度“十大考古发现” 。博物馆4万余件以巴蜀及西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物收藏,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条件 。四川大学早在1991年即已成立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并接受邵逸夫捐款修1000余平方的“中心”大楼 。1997年开始的“211工程”,又将巴蜀文化研究列为重点建设课题 。该中心与实体型研究所古籍所组合成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所,该所丰富的藏书和专职研究队伍,为全面开展巴蜀文化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专门史三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巴蜀文化高级人材培养提供了学术保障 。中国的茶文化有记载最早始西汉,源于邛崃山脉蒙山之上,被陆羽称为西蜀茶称圣 。宗教文化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中唯一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道教的创教之地就在巴蜀 。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腰,有一道教名观——古常道观,建筑雄浑庄严,金碧交辉,环境摇青耸翠,泉林交荫 。观后有一岩洞,内有张天师石刻像 。观前有古银杏一棵,传为天师手植 。原来这道观据说是东汉道教天师张陵结庐传道之处,后世遂称为“天师洞” 。张陵(34 —156年)是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自幼熟读《老子》,年轻时曾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受到巴蜀“仙道”、“鬼巫”一类宗教习俗的深刻影响 。后来,张陵弃官入洛,又辗转入蜀,在西蜀鹤鸣山(今大邑县境内)学道,于汉安元年( 142年)在这里创立“天师正一盟威”之道,一般都简称为天师道,这也就是后来传遍全国的道教 。从学道到创道的过程,是张陵为道教作理论準备和创教实践的过程 。他造作道书24篇,完成了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他选择叠幽拥翠的青城山作为“静思精至”、“整理鬼气”的创教传教基地;他改造巴蜀原有仙鬼巫术,建立神系、宫观组织、教区组织和斋戒仪轨,其中最主要的是创立教区组织“二十四治” 。初期的24治全在四川盆地西部,以阳平治(今彭州)为中心,鹿堂治(今绵竹)和鹤鸣山治(今大邑)最为重要 。天师道后来分化很多,南北朝时,南朝有南天师道,北朝有北天师道 。巴蜀本土的天师道的发展衍变也不绝如缕 。三国时代,张陵之孙张鲁凭天师道“雄距巴、汉垂三十年” 。成汉时,李雄的国师範长生以青城山作根据地,率千余家传道,被尊为天地太师,后人在他的旧居建有长生宫 。唐玄宗时,为解决山下飞赴寺僧人强占青城山道观“天师洞”的纠纷,下诏“勿令相侵,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使道佛两所各有区分”,并刻石于碑,这就是着名的《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今仍立于常道观的三皇殿中 。五代前蜀时,道教着名领袖杜光庭定居青城山白云溪清都观,即今祖师殿,主持青城山及全蜀教务,着书立说,为道教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传说明代张三丰曾住成都二仙庵,张三丰为武当山道教南派,因此巴蜀地区武当派颇盛,真武宫观也很普遍,以宜宾市翠屏山的真武宫观群最为着名 。清代康熙初,陈清觉自武当山来青城山传全真龙门派,后来又主持二仙庵,使道教再一次兴盛 。青羊宫原名青羊肆,是成都城内最着名的宫观 。相传是老子出关见关尹之处,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改为青羊宫.宫内收藏有木刻《道藏辑要》板片, 是研究道教的重要文物资料.宫内现存两尊铜羊(俗称青羊)以及八角亭、吕纯阳石刻等着名建筑.四川道教石刻为数不多,整个盆地内共有28处,其中以大足石刻中的道教造像最为系统和完整 。佛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根据近年的研究和考古发现,佛教传人我国的途径是多源的 。印度、中亚和西亚同我国古代的联繫主要通过西域、南海,和滇缅五尺道、氂牛道三种途径 。古巴蜀位于这三条途径的交汇点,因此特别体现了佛教南传与北传在这里交汇的特点 。近年来巴蜀地区发现不少东汉晚期的佛教造像.绵阳何家山1号崖墓出土摇钱树上的铜铸佛像,乐山柿子湾1号崖墓和麻浩一号崖墓的石刻佛像,什邡皂角乡东汉砖石墓出土的画像砖上的佛塔与菩提树,宜宾黄塔山东汉墓出土的一尊坐于青狮上的佛像,彭山县东汉崖墓中的摇钱树陶座上的坐佛与侍者像,乐山西湖塘出土的施无畏印陶俑.忠县蜀汉墓出土三株摇钱树上铸有 14尊佛像 。此外.还有流失到日本的几尊摇钱树佛像.除了佛像以外, 还有一些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如西昌以及绵阳何家山二号墓出土摇钱树西王母额中有小圆圈,似为佛教白毫相特徵 。摇钱树上常见莲花、羽人与西王母相伴,这是佛教传入初期仙佛相混的特徵 。这些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已传入巴蜀 。而同一时期中原地区至今还未见东汉佛像遗物和佛塔痕迹,但巴蜀地区却在摇钱树和画像石、画像砖上大量涌现,这必是佛教已有了较长时间传入过程,才有可能反映在艺术形象上 。其传播途径,显然不是经过西域——中原的途径输入,而是从南方传入的 。这是我们目前已知的佛教南传入中国的最早的实物证据 。众多的禅林古剎,构成巴蜀文化的一大景观 。南北朝以来,巴蜀高僧大德倍出,伽蓝古剎雄视,历代皆有传承 。尤其是唐代以来,在中国固有文化基础上,佛教的禅宗对巴蜀影响极大 。禅宗所倡导的丛林制度也是在巴蜀地区完善和光大的,禅林在巴蜀成为了佛寺的主流 。巴蜀作为禅宗的重要阵地,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如唐代修禅十大家中就有马祖道一、圭峰宗密等五家是巴蜀人,在全国禅宗内力量最为雄厚 。宋代时,巴蜀禅宗在全国已占绝对优势,并形成了自身的传承系统 。故佛学界有“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尤不可不知蜀”之说 。四川的寺院丛林与四川禅宗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巴蜀地区的着名弹林寺院有成都的昭觉寺、大慈寺、文殊院、宝光寺,梁山(今梁平)的双桂堂,遂宁的广德寺,内江的圣水寺,重庆的华岩寺等 。南北朝时期,佛教由南北交错传来遍及巴蜀盆地,摩岩石刻造像遍布川中 。广元千佛崖有北朝造像,茂汶、西昌、成都万佛寺与龙泉山北周文王碑都有南朝和北朝的石佛像,表明佛教传播已甚为广泛 。到隋唐以后,北传禅宗与南传密宗在巴蜀地区交汇,现存唐代巴蜀石刻佛像百余处所见者多为北传,而在安岳、乐至、乐山龙泓寺、夹江千佛岩、邛崃、昭觉等地则又能见到唐代密宗佛像 。大足宝顶山大佛弯还有宋代赵智凤所集中雕造的迷宗柳本尊故事,是传承一行法师的"法密".这些密宗造像渊源多为南传 。南传与北传佛教在唐代以后的巴蜀出现了斑烂驳杂、複杂交流的局面,使巴蜀成为我国佛教石刻造像最多的省份,其分布之广,造像之多,题材之富,技术之精,为全国所仅见 。直到今天,四川盆地中广元的千佛崖和皇泽寺,巴中的南龛和水宁寺,安岳的千佛寨、玄妙观、卧佛院、华严洞、毗卢洞,大足的北山、南山、宝顶山,邛州的花置寺,大邑的药师崖,夹江的千佛崖,蒲江的飞仙阁等地的佛教石刻造像仍然保存完好,名扬远近 。在众多的石刻造像之中,巴蜀又是名副其实的大佛之乡,全川高度在 10米以上的大佛共有20座之多 。乐山凌云寺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足背长11米,赤足上可围坐百人 。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九年(803 年),前后历时90年,经过唐代高僧海通禅师、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等累代修筑,才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 。潼南马龙山卧佛是全国第一大卧佛,独占山峰的半壁岩面,长达36 米,却只刻了佛的上半身,下半山与山体结合,隐于祥云雾霭中,可谓匠心独运 。安岳卧佛全长23米,在八庙乡卧佛沟 。在经窟上刻满了佛经,共有131 平方米,约26万字,是一座罕见的唐代石刻经库 。荣县大佛是我国第二大佛,也是第一大释迦佛,通高36.67米 。过去的荣县大佛是全身贴金的,在阳光下金光闪耀可达数里,可惜1943年被当时的地方官将贴金取掉,这种光彩夺目的奇观遂不复得见 。风俗百态在今重庆和四川境内,聚居和杂居着汉族和藏、彝、土家、羌、苗、回、纳西、僳僳、布衣、满、蒙族 等14个少数民族 。汉族构成巴蜀地区人群的主体,主要聚居于四川盆地内 。而盆地四周的高山、高原区则主要 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或生活区 。西部高原和山地主要是藏、彝、羌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盆地东缘山地主要是 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区 。其它人口较多的10多个少数民族则散居于四川和重庆各地,少数民族总人口数有 3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