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 雷龙( 二 )


恐龙 雷龙

文章插图
雷龙雷龙有着长颈、及鞭状尾巴 。与身体相比,头部相当小 。牙齿成匙状,是草食性恐龙 。前肢略短于后肢 。它们的颈椎比梁龙较短、较重,而腿部骨头较梁龙的结实、较长,被认为是比梁龙更粗壮的恐龙 。在正常的移动时,尾巴会离开地面 。雷龙的前肢有一个大指爪,而后肢的前三个脚趾拥有趾爪 。雷龙的化石发现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奥克拉荷马州和犹他州,以及怀俄明州的Bone Cabin採石场与Nine Mile採石场 。但雷龙的头颅骨是在1975年首次被发现,足足比命名迟了一个世纪 。莫里逊组发现的雷龙化石,来自于第2到第6地层带 。名字来源迷惑龙可能是所有恐龙中最受宠的一群,曾经广为人知的名字是雷龙(Brontosaurus),今天它失掉这个熟悉的名字,主要因为古生物学家在命名上如此的严谨与吹毛求疵 。迷惑龙(Apatosaurus)的得名是因发现一个非常大的恐龙胫骨,令研究者十分迷惑,而于1877年6月命名为Apatosaurus,原意就是“迷惑”的意思 。之后,1883年另一群研究者发现几个零碎的恐龙骨骼化石,推测这个恐龙体型巨大,行进时可能如雷声隆隆,故取名雷龙(Brontosaurus) 。然而根据后续发现的其它化石说明迷惑龙与雷龙是同一种生物 。依据古生物学的命名优先权,迷惑龙命名在先,故取消雷龙的命名,以“迷惑龙”称之 。但迷惑龙曾经一度和雷龙混为一谈,现已证明它们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恐龙 。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北美洲丛林,午后时分,翼龙和始祖鸟在树上歇着,偶尔扇动几下翅膀,林中时而传来几声昆虫的鸣叫 。突然,传来“轰”、“轰”的声音,由远而近,越来越响,好像雷声一样沉重 。然而,天上除漂浮的朵朵白云外,一碧如洗,毫无变天的迹象 。晴天打雷,岂不是咄咄怪事!原来这不是天上的雷声,而是丛林里走出了一只大型蜥脚类恐龙 。因其脚步沉重,声音巨大,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所以古生物学家给这种恐龙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做雷龙,意思是“打雷的蜥蜴” 。雷龙可能重量达27吨,而大约体长26米,它的脖子8米长,实际上比体躯还长 。它的尾巴大约长达9米,它站立到臀部,大约4.5米高 。而它身体后半部比肩部高,但当它以后脚跟支撑而站立起来,它真像是高耸入云 。它可能生活在平原与森林中,并可能成群结队而行 。它可能受到巨龙(megalosaurus)的攻击而为其假想的猎物 。雷龙体躯庞大,四肢粗壮,脚掌宽大,脚趾短粗,前脚上具有1个、后脚上具有3个发达的爪子 。雷龙自发现以后,便“身世”不凡,起初人们把它视作最重的恐龙 。之后,美国一家石油公司耗费巨资,用它的复原形象作广告,使其普及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其实,当初的雷龙复原像并不是很準确,长脖子的顶端生着圆顶龙似的头骨,这是因为雷龙刚出土时没有头骨,专家们认为它应该张着圆顶龙样子的头骨,所以,工作人员就把圆顶龙的头骨装到了雷龙的骨骼化石上 。后来,完整的雷龙骨骼化石出土了,新一代的恐龙专家们终于弄清楚了雷龙头骨的样子 。雷龙的头骨与梁龙的头骨相似,较为低长,侧面看上呈三角形,吻端很低,只有一个鼻孔,且位于头的顶端;口中的牙齿较少,着生在颌骨的前部,牙齿呈棒状,恰似铅笔头 。雷龙及其“姊妹”——梁龙等动物,代表了蜥脚类的另一演化方向,这类动物不仅颈长,而且尾巴更长,尾的末端变细,呈鞭子状 。由于它们也是进步的蜥脚类恐龙,脊椎骨上的坑凹构造也相当的发育,就连椎体的内部,都还有孔洞,这是大恐龙适于陆地生活而减轻自重的适应性变化 。这种像山一样的大个子,长着一条长脖子和一个很相称的小脑袋 。头小身子大的雷龙,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吃东西,而且还狼吞虎咽 。食物从长长的食管一直滑落到胃里,在那儿,这些食物会被它不时吞下的鹅卵石磨碎 。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种类之一,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5层楼那幺高 。它们都是食植物的动物 。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