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腔( 三 )


唱腔

文章插图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平词: 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 。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 。长于叙述,可独立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 。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 。第三、四句为骨干,不管唱词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覆演唱,或略加装饰,直到最后一句落板结束 。此外,尚有“迈腔”、“单哭介”、“双哭介”、“切板”、“倒板”、“散板”、“平词对板”等补充乐句,组成一个平词类腔体 。二行:不是独立的腔体,须依附于平词或其它曲调 。无起板句和结束句,只有两个以漏板为特色的上、下乐句,故又称“数板”、“二流” 。二行也分男、女唱腔,为有板无眼的慢板节奏,记谱作1/2节拍 。常以其节奏型与平词之慢板或三行之快板相对比,以表达戏剧人物的激动心情或用于叙事 。三行:是二行的压缩型,节奏较快,旋律性较差 。速度是黄梅戏唱腔中最快的一种,属快板型,1/4节拍,又名“快数板” 。多用于人物心情激动之时,常与二行、八板联用 。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女腔为徵调式 。八板、火工:均为有板无眼,记谱作1/4 。其唱腔结构、过门、转接方法和男、女腔的调式,均无大区别 。八板速度较慢,火工则速度较快 。传统唱腔每句八拍,故名“八板” 。依其速度有“慢八板”、“快八板”之分,再快就称“火工”、“流水”了 。传统唱腔在上句后半句有帮腔,称“複句”,今已不用 。八板、火工常于平词、二行、三行联用,形成节奏的对比,以表达人物愤懑、恐惧、急躁等情绪 。花腔是对传统“花腔小戏”唱腔的总称 。《夫妻观灯》、《打猪草》、《蓝桥汲水》、《补背褡》、《打纸牌》、《卖杂货》、《三字经》、《送绫罗》、《瞧相》、《讨学俸》等小戏,都有各自专用的一至数首曲调,间以锣鼓 。除个别戏有旋宫转调外,一般都是几首曲调保持在同一宫调里,形成简单的联曲体 。这些唱腔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还保留着民歌、小调特色,未向板腔化发展 。其调式,宫、商、角、征、羽皆有,但以徵调式运用最多,羽、宫次之,商、角再次 。介于平词类和花腔类之间,有一彩腔,原为当地花鼓的唱腔,早期曾用来向观众讨彩,故又称“花鼓调”、“彩腔” 。它既用于花腔小戏 。如《夫妻观灯》、《苦媳妇自叹》、《送绫罗》等,与歌体的花腔小调联用,也有自己的数板、对板和迈腔、切板等附加乐句,以向板腔体曲调演化,在正本戏中运用 。唱腔由启、承、转、合式的4个乐句组成,徵调式,一板一眼,2/4记谱 。仙腔、阴司腔此为一小调,属专用曲调 。这类专用曲调建国后已打破使用界限,故有人也把这类唱腔列入主腔範畴 。仙腔:又名道腔、道情,原为神道出场专用的曲调,曲调旋律流畅,也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单段体结构 。原为商调式,后渐向徵调式转化与彩腔靠近 。这一专用曲调已向板腔体发展,并增加了对板、数板、迈腔、切板等附加乐句 。阴司腔:又名“还魂腔” 。旧戏中多用作鬼魂出场或人物病重将死时演唱 。曲调为商调式,上下句结构,一板一眼,记谱作2/4 。旋律低沉优美,悽苦悲凉,有较长的拖腔 。在发展过程中,也增加了数板、迈腔等附加乐句 。建国后,它已被广泛运用于抒情的地方,并发展创作了对板、二行、三行等板式 。秦腔唱腔秦腔唱腔音乐系板式变化体曲式结构,其唱腔均在板式中进行 。以其调性特徵区分有“欢音”和“苦音”两类腔调 。无论在旋律的进行以及表现情绪方面这两种腔调均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差异 。特别是苦音,旋律深沉、浑厚、高亢、激昂、长于表现悲哀、痛伤、怀念、凄凉等感情 。而欢音则为欢快、明朗、刚健有力、长于表现喜悦、欢快、跳蕩和爽朗的感情 。这两类腔调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独立运用,又可相互转换交替运用 。依其发声方法可分为“真嗓”和“假嗓” 。依其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 。依其节拍形态可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板板板板”、“无板无眼”、“散板”等类别 。依其同一板式唱腔旋律的变化分有“生腔”、“旦腔”、“净腔”、“丑腔” 。生腔包括幼生、小生、鬚生、老生、红生各腔 。旦腔包括小旦、正旦、老旦各腔 。净腔包括大净、二净各腔 。唱腔是以一个上、下句旋律为基础,或在同一种板式中作各种变化反覆,或作各种板式的转换,或连线形成唱腔板式结构的特点 。板式则是不同节拍、节奏型以及和旋律的有机结合 。根据剧情的发展、各种板式皆有不同速度的变化,其中[慢板]、[二六板]、[带板]还可以歇板(游弦),藉以说白或表演 。各类板式中的“彩腔”是唱腔中的特殊腔调,其有独特的个性特色,以慢板中居多 。彩腔有慢板腔,二倒板腔,箭板腔,带板腔,大起板腔 。其它各板式的彩腔皆是散板和散唱,唱句少,也不常用 。秦腔板式有[二六板]、[慢板]、[带板]、[箭板]、[二倒板]、[滚板]六种 。二六板二六板是秦腔唱腔中变化较多,表现力较强而又较为完整的一种基本板式 。可单独在一齣戏中套用 。此板式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 。上下句唱腔各为六板,且两句即可成段 。[二六板]有紧(快),慢之分;[快二六板]长于表现激情和亢进的情绪,是由[慢二六板]加快速度而来 。[慢二六]长于叙述、对话和抒情之情绪 。均属“一板一眼”节拍(即为2/4节拍) 。一、叫板与挂号“叫板”和“挂号”是秦腔演唱时的一种独有的传统程式 。“叫板”是指演员用一定规範的叫法向司鼓示意所唱的板式,随即按需起板式接唱或起动作铜器 。叫板多用于[慢板],[二六板],[箭板]氵[滚板]等;动作铜器前的叫板如[豹子头]、匚倒八棰]等 。“挂号”属叫板的另一形式 。即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用一定的手势或身段向司鼓暗示所需板式或动作铜器 。如用大拇指示意起[浪头带板];食指示意起[箭板];单手下摇示意起[摇板]等 。建国后这些挂号在舞台上均被逐渐淘汰 。“叫板”除叫起板式的意义外,又有戏剧和音乐上的意义,从而用来达刭一定的戏剧效果 。叫板的曲调皆为“散板” 。有时只有语调而无曲调 。一般可分“虚字叫法”和“有字叫法”,二者各有腔调和字调的不同 。虚字叫法,多为语气词,并有感叹意义 。有字叫法,多为呼唤人称或表态、命令及恳求之词 。二、起板和起板过门因二六板式速度的变化及其与节奏的联繫,起板铜器中许多是用带板之名 。其起板类别名目甚多,其中用牙子起板的有[摇板],[原板];用小铜器(小三件)起板的有[二六小带板],[三棰小带板],[二六四小锣带板],[二六七小锣带板],[二六八小锣带板],[二六十小锣带板],[哭腔子小带板],[二六喝场子小带板]等;用大铜器起板的有[二六大带板]、[二六蛮带板]、[二六拉棰子大带板],[慢傲二六带板]、[长棰垛头二六带板],[七棰二六带板]等 。另外前半部分用大铜器,后半部分用小三件起板的有[两半截二六带板] 。总之,根据人物和戏剧内容的需要各种起板均有各种用场 。[二六板]的起板过门也称板头 。它是由引子和基本过门构成的 。根据不同的起板铜器可灵活运用引子 。当剧情需紧凑时也可以在引子后接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