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绒( 二 )


漳绒

文章插图
清·月白地蝠磬如意卐字纹暗花漳绒“五口通商”后,舶来丝织品涌入,漳绒价格昂贵,难与竞争 。太平天国时期,漳州一位老艺人迁居南京,曾在该地传授织造漳绒的技艺 。南京、杭州等地却因漳绒艺人的到来,而获发展 。抗日战争初期,有高开口、王溪文、王玉成等人在漳州花园后组织10人传艺,欲以恢复生产 。但质量、风格均较过去为差,销路、成本都受到杭州、南京等地产品的冲击,仅3个月就停产 。
漳绒

文章插图
清·黄地莲蝠纹漳绒垫料据1952年调查,漳绒艺人(包括龙溪步尾、六石等乡)总共不上10人,都已改业,且年龄均在60岁以上,工具也已散失,难以恢复生产 。后有关部门派漳州丝纱厂两名干部深入龙溪专区各县专访,获悉南京尚有人会织漳绒 。1958年,由漳州丝纱厂派人前往南京、杭州、苏州学习,进行专业培训,南京为漳州送来了机器 。于是漳州的“漳绒”重获生机 。1961年3月,丝纱厂用漳绒“起花”工艺把董必武为纪念闽南革命题词“君子所履——毛泽东同志所走的路是指引中国革命胜利的路”,织成长170厘米,宽70厘米,浅黄褐色底,黑色绒面的字,是有漳绒以来所未见 。后因资金和其他原因而停产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漳缎被视作“封、资、修”产物,于1966年第四季度起停产;1967年人工漳绒生产亦告停产,使这项具有三百年历史的传统工艺频临绝境 。1979年10月,为了抢救即将失传的漳绒生产,并满足国内外的需要,经民主建国会苏州市委员会、市工商联、市丝绸工业公司和沧浪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扶植,在东美巷12号创办了苏州漳绒丝织厂 。截至2009年,漳州只有一个街道办的工厂生产漳绒 。2008年丹阳市春明漳绒厂申报的天鹅绒,漳绒织造技艺已被江苏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汉唐织锦研究所所长殷志聪、丹阳春明漳绒厂厂长戴春明成为天鹅绒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漳绒

文章插图
清 织金地凤穿花纹漳绒椅披种类漳绒有花、素两类 。素漳绒表面全为绒圈,而花漳绒则是将部分绒圈按花纹切割成绒毛,绒毛与绒圈相间构成花纹 。花漳绒分“亮花”和“暗花”两种,花纹图案多清地团龙、团凤、五福捧寿及花鸟、博古等,织地常用凹凸来表现,色彩以黑色、紫酱色、杏黄色、蓝色、棕色为主 。漳绒的绒毛或绒圈紧密耸立,色光文雅,织物坚牢耐磨,不易褪色,回力弹性好 。建绒为漳绒的同类品种,以黑色桑蚕丝为原料,其机用一对起绒桿轮换使用 。原料漳绒原料採用的为22~30茧甲级原丝,也採用蚕丝为经,棉纱为纬交织的“地” 。以蚕丝或人造丝起绒圈 。经丝和纬丝都先经脱胶或半脱胶、染色,加拈后织造 。织造过程织造过程大致分为织绒、提花、割绒三部分 。
漳绒

文章插图
漳绒沈铨绘孔雀图轴织机也分为送绒车、提花车、织绒车三部分 。织造时至少要二人,一人织绒,一人要登上约2米高的提花车上提花,日织1米 。其生产过程十分複杂细緻:首先用一组圆形钢丝或具有沟槽的扁平金属桿作起绒桿,然后绒经和地经按2∶1排列,地纬与起绒桿的织入比为4∶1或3∶1,即在每织入4纬或3纬后投入一根起绒桿 。每嵌织一根起绒桿时,全部绒经或单、双数绒经提起形成绒圈 。织物每织10米左右,便从织机上取下放在台板上抽出起绒桿,遂形成耸立平排环圈状的绒圈 。花漳绒则是将织好的整匹织物从织机上取下置于台板上,用白粉先在织物表面上印、绘出花纹图案,然后用硬质钢刀将有花纹处的绒圈“刮处”(称为雕花),形成细密浓簇的毛绒花纹,再抽出起绒桿,未刮成的部分仍然保持环圈状,构成均匀紧密的绒圈地纹 。绒毛、绒圈相互衬托,构成花地分明的花漳绒 。规格色彩漳绒的地经线选用生染色桑蚕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