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三书( 二 )

——《戴震全书》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着 。旧传为西汉桑钦所作 。经清代学者考证,大概是三国时人所作 。原书列举大小河道137条,内容非常简略 。郦道元就力之所及,蒐集了有关水道的记载和他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所注,对《水经》中的记载以详细阐明并大为扩充,介绍了1252条河流 。注中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叙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 。凡北魏以上的掌故、旧闻都可以得到考证 。单以兵要地理资料一项而言,全注记载的从古以来的大小战役不下300次,许多战例都生动地说明了熟谙地理,利用地形,争夺桥樑、险道、仓储的重要性 。《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着(《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地理类),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作品介绍据书中自言,作者在魏孝庄帝永安年间(528—529)曾官奉朝请,见洛阳极盛时 。时隔二纪,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因行役重览洛阳,见其“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甚至连钟声都罕闻 。追思往昔,难免黍离麦秀之悲,故撰斯记,传诸后世 。洛阳城自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于此,直到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止,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尤其是孝文帝推行改革后,洛阳城达到空前的繁荣,一时文物典章都极为可观 。其间因为天子后妃带头佞佛,王公士庶竞相舍宅施僧,上起太和(477—499)末,下至永熙(532—534),四十年间,修建寺宇达到一千三百余所 。这些浮图建筑的壮丽,装饰的华美和贵家的豪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寺院见证了北魏京城洛阳的兴废,不少大伽蓝(如胡太后建造的永宁寺)还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 。《洛阳伽蓝记》作于北魏灭亡,东西魏分裂(534年)后,杨炫之借佛寺盛衰,反映国家兴亡,其中既寄託了故国哀思,又寓含着治乱训鑒 。至于缀拾旧闻掌故,详述京城地理,正《魏书》之曲笔,补史志之阙失,于历史地理研究亦占重要地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繁简得宜,文笔优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上乘之作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作者是东魏阳(或作杨、羊) (音眩)之,北平郡(今中国中部河北卢龙)人 。东魏迁都邺城之后,在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他再到洛阳,看见当地遭受东、西魏战争破坏后,满目创痍,一副破败景象,感慨极深,所以写了这本书,回忆魏孝文帝元宏迁都后,洛阳的繁荣昌盛 。由于他反对佛教,认为贵族的施捨浪费,以及国家对佛教的扶植影响了赋役收入和兵源,所以书中对寺院的华丽和贵族的奢华进行了大量讥刺 。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胜古蹟,同时叙述相关事迹 。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洛阳到尔朱氏之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布,甚至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土人情、道里远近书中都有所涉猎 。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 。其中,第五卷收录的宋云《家纪》、慧生《行记》、《道荣传》,详细记载了宋云去天竺的情况,成为现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贵史料 。此书的文学价值也很高 。《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着作 。颜之推撰 。七卷,共二十篇 。之推(531~591以后),字介 。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 。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 。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 。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 。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 。577年齐亡入周 。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家训一书在隋灭陈(589)以后完成 。作品介绍民国刻本《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的传世代表作 。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着作 。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与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