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二 )


据2018年7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拥有畜牧学、兽医学2个一级学科 。畜牧学中,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部和浙江省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 。兽医学中,预防兽医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 。博硕士点
据2018年7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拥有畜牧学、兽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有畜牧学、兽医学、生物学(共建)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另有共建食品科学、水产养殖等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科评估
2017年教育部发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畜牧学名列A类优秀学科,兽医学名列B类学科 。教学建设据2018年7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动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蚕学专业农工贸複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动物科学‘强基础、宽口径、重交叉’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两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动物科学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列入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画” 。《动物营养学》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动物生理学》、《饲料学》为浙江省精品课程 。刘建新、杜爱芳教授入选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7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2006、2008、2010、2012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各1篇 。学术研究科研平台据2018年7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设有7个研究所:饲料科学研究所、动物预防医学研究所、奶业科学研究所、蚕蜂研究所、动物养殖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套用生物资源研究所、动物遗传繁育研究所 。学院建有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动物分子营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东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动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饲料与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等 。科研成果据2018年7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正承担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7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项,其中重点4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863计画、973计画、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国家重点研发计画等来源的课题等21项,省部级各类项目80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15项 。2017年度实到科研经费6325万元 。2000年以来,学院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93项,其中国家二等奖以上7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其中许梓荣教授主持的“高效转化、肉质改良、资源开发型全价饲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和“用酶技术开发大麦及高麸型饲料粮及其产业化研究”获2001年度和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周继勇教授主持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新技术构建及其套用”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38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24篇;出版专着、教材110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52项 。对外交流社会服务据2018年7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通过农业部行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省科技特派员、省科技团队特派员、农推岗位相关教师搭建地方服务队伍构架 。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签订合作项目243项,项目总经费为6677万元,9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2位省科技特派员长期活跃在生产第一线,13位老师参与新型农业科技推广联盟建设;15人次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省美丽乡村建设突出贡献者”、”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等各类服务地方的荣誉 。由学院3位教授设计和主导的广西宜州市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项目建设,9个专项相继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实现“东桑西移”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建湖州蚕桑产业联盟,为湖州桑基鱼塘建设,“千岛湖牌”优质蚕茧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国际交流据2018年7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先后已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18国4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协作关係,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国际机构有广泛联繫 。近10年来,学院共派出教师324人次赴海外大学进行短期交流,聘请了12位名海外知名专家教师为讲客座教授,海外专家教授共340余人次来学院交流合作;实施完成了255项短期专家项目;开展“本科生海外科研计画”,280余人次本科生赴海外开展科研训练;210余人次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培训赴国外交流;联合培养博士生48名 。建院以来,先后主办13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了五期国际中兽医短期培训班 。现任领导发展顾问:吴常信院长、党委副书记:汪以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楼建悦副院长:杨明英、李肖梁党委副书记:叶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