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三 )
文章插图
丙中洛
文章插图
怒江第一湾怒江第一湾怒江 , 流经云南贡山县丙中洛镇日丹村附近 , 由于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 , 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 , 流出300余米后 , 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 , 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 , 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 , 称为怒江第一湾 。湾中心有一个村子叫坎桶村 , 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 , 气势磅礴 , 湾上怒江台地平坦开阔 , 高出怒江500米 , 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 , 小平原四周景物宜人 。民俗风情民俗贡山县地处中缅、滇藏结合部 , 多民族杂居 , 天主教、基督教、藏传佛教 , 原始宗教四教并存 , 使贡山成为多民族文化与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汇的地方 。这里民族节日众多 ,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 有独龙族“开强瓦”节、怒族“仙女”节、傈僳族“阔时”节等 。独龙族独龙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 , 主要聚居在滇西北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河谷地带 , 一部分散居在怒江两岸福贡、维西县 。史称独龙族为“俅人”或“曲人” 。独龙族内部分为50多个父系氏族 , 每个父系氏族中又划分成若干个兄弟民族 。独龙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为中心的原始共产制 , 共同生产 , 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 。家族长负责处理协调 , 族人共耕 , 儿媳轮流煮饭 , 吃饭时由主妇按人头平均分配 。族人之间亲善友受 , 路不拾遗 , 夜不闭户 。独龙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 , 独龙族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 , 整个建筑结构简单 , 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 , 盖成结实的小木屋 。走进独龙人的家里 , 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摆在床上或是铺在柜子上面作为装饰品的独龙毯 。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 , 用五彩线手工织成 。质地柔软、古朴典雅 , 是独龙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艺品 。怒族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 , 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 。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主要从事山地农业 。“怒人居山巅” , “覆竹为屋 , 编竹为垣” , 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为乾栏式 , 多依山而建 。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 。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 。宗教信仰除本族固有宗教崇尚原始崇拜外 , 也有少数改信藏传佛教、天主教和新教 。各氏族名称大多以动物命名 , 并在氏族起源的传说中 , 把该动物视为本氏族的祖先 , 或者视为有特殊关係而加以崇拜 , 带有图腾崇拜的色彩 。傈僳族早期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 , 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 ,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 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民族文化独龙族独龙族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 , 男子下穿短裤 , 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 , 坦露左肩右臂 。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 , 有纹面习俗 。男女不戴帽 , 多披头散髮、赤足 。服饰已有了较大改观 , 妇女仿傈僳族穿长袖衣裙 , 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 , 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 。怒族怒族有语言 , 无文字 , 大都使用汉文 。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 , 通傈僳语 。怒族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 。新中国成立前 , 这里以花木枯荣为时序、靠结绳刻木传递信息、以刀耕火种为耕作方式等许多人类远古的生活图景在这里仍能时时映现 。傈僳族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 , 即藏缅语族的一支 ,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 ,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 , 1957年创製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 , 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 , 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 。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 , 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 。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 , 崇拜自然 。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
- 8·18云南怒江贡山普拉底乡土石流
-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
- 独龙族的风俗是什么 独龙族有什么风俗
- 警务|【聚焦COP15】驻守在高黎贡山上的夫妻警务室
- 高黎贡山|COP15人物篇|蔡芝洪:从“打山”到“护山”,这辈子守到我爬不动为止
- 高黎贡山|426 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