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风扇发动机( 五 )


涡轮风扇发动机

文章插图
环形燃烧室与环管式燃烧室相比,环形燃烧室就没有这样的缺点 。故名思意,与管环燃烧室不同,环形燃烧室的形状就像是一个同心圆,压缩空气与燃油在圆环中组织燃烧 。由于环形燃烧室不像环管燃烧室那样是由多个火焰筒所组成,环形燃烧室的燃烧室是一个整体,因此环形燃烧室的出口燃气场的温度要比环管形燃烧室的温度均匀,而且环形燃烧室所需的燃油喷嘴也要比环管燃烧室的要少一些 。均匀的温度场对直接承受高温燃气的燃气导流叶片的整体寿命是有好处的 。与环管燃烧室相比,环形燃烧室的优点还不止是这些 。由于燃烧室中的温度很高,所以无论环管燃烧室还是环形燃烧室都要进行一定的冷却,以保证燃烧室能更稳定的进行工作 。单纯的吹风冷却早以不能适应极高的燃烧室温度 。如今人们在燃烧室中最普便使用的冷却方法是全气膜冷却,即在燃烧室内壁与燃烧室内部的高温燃气之间组织起一层由较冷空气所形成的气膜来保护燃烧室的内壁 。由于要形成气膜,所以就要从燃烧室壁上的孔隙中向燃烧室内喷入一定量的冷空气,所以燃烧室壁被作的很複杂,上面的开有成千上万用真空电子束打出的冷却气孔 。如今大家只要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知,在有着相同的燃烧室容积的情况下,环形燃烧室的受热面积要比环管燃烧室的受热面积小的多 。因此环形燃烧的冷却要比环管形燃烧室的冷却容易的多 。在除了冷却比较容易之处,环形燃烧室的体积、重量、燃油油路设计等等与环管燃烧室相比也着优势 。但与环管燃烧室相比,环形燃烧室也有着一些不足,但这些不足不是性能上的而是製作工艺上 。首先,是环形燃烧室的强度问题 。在环管燃烧室上使用的是单个体积较小的火焰筒,而环形燃烧室使用的是单个体积较大的圆环形燃烧室 。随着承受高温、高压的燃烧室的直径的增大,环形燃烧室的结构强度是一大难点 。其次,由于燃烧室的工作整体环境很複杂,所以如今人们还不可能完全用计算的方法来发现、解决燃烧室所面临的问题 。要暴露和解决问题进行大量的实验是唯一的方法 。在环管燃烧室上,由于单个火焰筒的体积和在正常工作时所需要的空气流量较少,人们可以进行单个的火焰筒实验 。而环形燃烧室是一个大直径的整体,在工作时所需要的空气流量也比较大,所以进行实验有一定的难度 。在五六十年代人们进行环行燃烧室的实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条件只能进行环形燃烧室部分扇面的实验,这种实验不可能得到燃烧室的整体数据 。但由于科技的进步,环形燃烧室的机械强度与调试问题在现如今都以经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 。由于环形燃烧室固有的优点,在八十年代之后研发的新型涡扇发动机之上几乎使用的都是环形燃烧室 。为了更能说明两种不同的燃烧室的性能差异,如今我们就以同为普·惠公司所出品的使用环管形燃烧室的第一代涡扇发动机JT3D与使用了环形燃烧室的第二代涡扇发动机JT9D来作一个比较 。两种涡扇发动同为双转子前风扇无加力设计,不过推力差异比较大,JT3D是8吨级推力的中推发动机,而JT9D-59A的推力高达24042公斤,但这样的差异并不妨碍我们对它们的燃烧室作性能上的比较 。首先是两种燃烧室的几何形状,JT9D-3A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为965毫米和627毫米,而JT3D-3B的直径是1020.5毫米、长度是1070毫米 。很明显,JT9D的环形燃烧室要比JT-3D的环管燃烧室的体积小 。JT9D-3A只有20个燃油喷嘴,而JT3D-3B的燃油喷嘴多达48个 。燃烧效率JT3D-3B为0.97而JT9D-3A比他要高两个百分点 。JT3D-3B八个火焰筒的总表面积为3.579平方米,而JT9D-3A的火焰筒表面积只有2.282平方米,火焰筒表面积的缩小使得火焰筒的冷却结构可以作到简单、高效,因此JT9D的火焰筒壁温度得以下降 。JT3D-3B的火焰筒壁温度为700-900度左右,而JT9D-3A的火焰筒壁温度只有600到850度左右 。JT9D的火焰筒壁温度没有JT3D-3B的高,可是JT9D-3A的燃烧室出口温度却高达1150度,而JT3D-3B的燃烧室出口温度却只有943度 。以上所列出的几条足以能说明与环形燃烧室相比环管燃烧室有着巨大的性能优势 。在燃烧室中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道先要经过一道燃气导向叶片,高温高压燃气在经过燃气导向叶片时会被整流,并被赋予一定的角度以更有效率的来冲击涡轮叶片 。其目地就是为了推动涡轮,各级涡轮会带动风扇和压气机作功 。在涡扇发动机中,涡轮叶片和燃气导向叶片将要直接的承受高温高压燃气的沖刷 。普通的金属材料根本无法承受如此苛刻的工作环境 。因此燃气导向叶片和涡轮叶片还有联接涡轮叶片的涡轮盘都必需是极耐高温的合金材料 。没有深厚的基础科学研究,高性能的涡轮研製也就无从谈起 。现今有实力来研製高性能涡轮的国家都无不把先进的涡轮盘和涡轮叶片的材料配方和製作工艺当作是最高极密 。也正是这个小小的涡轮减缓了一些国家成为航空大国的步伐 。众所周知,提高涡轮进口温度是提高涡扇发动机推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军用涡扇发动机上,人们都在不遗余力的来提高涡轮的进口温度以使发动机用更小的体积和重量来产生更大的推力 。苏27的动力AL-31F涡扇发动机的涡轮进口温度以高达1427度(应该是K而不是摄氏度!),而F-22的运力F-119涡扇发动机其涡轮前进口温度更是达到了1700度(应该是K而不是摄氏度!)的水平 。在很多文章上提到如果要想达到更高的涡轮口进气温度,在现今陶瓷涡轮还未达到真正实际套用水平的情况下,只能採用更高性能的耐高温合金 。其实这是不切确的 。提高涡轮的进口温度并非只有採用更加耐高温的材料这一种途径 。早在涡扇发动机诞生之初,人们就想到了用涂层的办法来提高涡轮叶片的耐烧上涂一层耐烧蚀的表面涂层来延长涡轮叶片的使用寿命 。在JT3D的涡轮叶片上普惠公司就用扩散渗透法在涡轮叶片上“镀”上一层铝、硅涂层 。这种扩散渗透法与我们日常套用的手工钢锯条的渗碳工艺有点类似 。经过了扩散渗透铝、硅的JT3D一级涡轮叶片其理论工作寿命高达15900小时 。当涡轮工作温度进一步升高之后,固体渗透也开始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耐烧蚀要求 。首先是固体渗透法所产生的涂层不能保证其涂层的均匀,其次是用固体渗透法得出的涂层容易脱落,其三经过固体渗透之后得出的成品由于涂层不匀会产生一定的不规则变形(一般来说经过渗透法加工的零件其外形尺寸都有细小的放大) 。针对固体渗透法的这些不足,人们又开发了气体渗透法 。所谓气体渗透就是用金属蒸气来对叶片进行“蒸煮”在“蒸煮”的过程中各种合金成分会渗透到叶片的表层当中去和叶片表层紧密结合併改变叶片表层的金属结晶结构 。和固体渗透法相比,气体渗透法所得到的涂层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其被渗透层可以作的极均匀 。但气体渗透法的工艺过程要相对複杂很多,实现起来也比较的不容易 。但在对涡轮叶片的耐热蚀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人们还是选择了比较複杂的气体渗透法,现如今的涡轮风扇中的涡轮叶片大都经过气体渗透来加强其表面的耐烧蚀 。除了涂层之外,人们还要用较冷的空气来对涡轮叶片进行一定的冷却,空心气冷叶片也就随之诞生了 。最早的涡扇发动机--英国罗·罗公司的维康就使用了空心气冷叶片 。与燃烧室相比因为涡轮是转动部件,因此涡轮的气冷也就要比燃烧室的空气冷却要複杂的多的多 。除了在燃烧室中使用的气薄冷却之外在涡轮的燃气导向叶片和涡轮叶片上大多还使用了对流冷却和空气冲击冷却 。对流冷却就是在空心叶片中不停有冷却气在叶片中流动以带走叶片上的热量 。冲击冷却其实是一种被加强了的对流冷却,即是一股或多股高速冷却气强行喷射在要求被冷却的表面 。冲击冷却一般都是用在燃气导向叶片和涡轮叶片的前缘上,由空心叶片的内部向叶片的前缘喷射冷却气体以强行降温 。冲击冷却后的气体会从燃气导向叶片和涡轮叶片前缘上的的孔、隙中流出在燃气的带动下在叶片的表面形成冷却气薄 。但开在叶片前缘上使冷却气流出的孔、隙会让叶片更加难以製造,而且开在叶片前缘上的孔隙还会使应力极中,对叶片的寿命产生负面影响 。可是由于气薄冷却要比对流冷却的效果好上很多,所以人们还是要不惜代价的在叶片上採用气薄冷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燃气导向叶片和涡轮叶片上使用更科学理合理的冷却方法可能要比开发更先进的耐高温合金更重要一些 。因为空心冷却要比开发新合金投资更少,见效更快 。如今涡轮进口温度的提升其一半左右的功劳要归功于冷却技术的提高 。现如今在各式涡扇发动机的涡轮前进口温度中要有200度到350度的温度被叶片冷却技术所消化,所以说涡轮工作温度的提高叶片冷却技术功不可没 。其实在很多军事爱好者的眼中,涡轮的问题似乎只是一个耐高温材料的问题 。其实涡轮问题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它的难点不只是在高温上 。比如,由于涡轮叶片和涡轮机匣在高温工作时由于热胀冷缩会产生一定的变形,由这些变形所引起的涡轮叶片与机匣径向间隙过大的问题,径向间隙的变大会引起燃气泄露而级大的降底涡轮效率 。还有薄薄的涡轮机匣在高温工作时产生的扭曲变形;低压涡轮所要求的大功率与低转数的矛盾;提高单级涡轮载荷后涡轮叶片的根部强度等等 。除了这些设计上的难题之外,更大的难题则在于涡轮部件的加工工艺 。比如进行涡轮盘粉末合金铸造时的杂质控制、涡轮盘进行机器加工时的轴向进给力的控制、对涡轮盘加工的高精度要求、涡轮叶片合金精密铸造时的偏析、涡轮叶片在表面渗透加工中的变形等等,这里面的每一个问题解决不好都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高热效率的涡轮部件 。喷管与加力尾喷管是涡扇发动机的最末端,流经风扇、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的空气只有通过喷管排出了发动机之外才能产生真正的推力以推动飞机飞行 。涡扇发动机的排气有二部分,一部分是外涵排气,一部分是内涵排气 。所以相应的涡扇发动机的排气方式也就分成了二种,一种是内外涵的分开排气,一种是内外涵的混合排气 。两种排气方式各有优劣,所以在现代涡扇发动机上两种排气方式都有使用 。总的来说,在高函道比的涡扇发动机上大多采有内外函分开排气,在低函道比的战斗机涡扇发动机上都採用混合排气的方式,而在中函道比的涡扇发动机上两种排气方式都有较多的使用 。对于涡扇发动机来说,函道比越高的发动机其用油也就更省推力也更大 。其原因就是内函核心发动机把比较多的能量传递给了外函风扇 。在混合排气的涡扇发动机中,内函较热的排气会给外函较冷的排气加温,进一步的用气动--热力过程把能量传递给外函排气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内外函的混合排气会提高推进效率使燃油消耗进一步降低,而且在实际上由于混合排气可以降底内函较高排气速度,所以在当飞机起降时还可以降低发动机的排气噪音 。可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高函道的涡扇发动机几乎没有使用混合排气的例子,一般都採用可以节省重量的短外函排气 。进行内外函的混合排气到当前为止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排气混合器,一种是使用长外函道进行内外函排气的混合 。在使用排气混合器时,发动机会增加一部分排气混合器的重量,而且由于排气要经过排气混合器所以发动机的排气会产生一部分总压损失,这两点不足完全可以抵消掉混合排气所带来的好处 。而长外函排气除了要付出重量的代价之外其排气的混合也不是十分的均匀 。所以除了在战斗机上因结构要求而採用外则很少有採用 。在战斗机上除了有长外函进行内外函空气混合之外一般都还装有加力装置来提高发动机的最大可用推力 。所谓加力就是在内函排气和外函排气中再喷入一定数量的燃油进行燃烧,以燃油的损失来换取短时间的大推力 。到当前为此只有在军用飞机和极少数要求超音速飞行的民用飞机上使用了加力 。由于各种飞机的使命不同对加力燃料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比如对于纯粹的截击战斗机如米格25来说,在进行战斗起飞时,其起飞、爬升、奔向战区、空战等等都要求发动机用最大的推力来驱动飞机 。其战斗起飞时使用加力的时间差不多达到了整个飞行时间的百分之五十 。而对于F-15之类的空优战斗机来说在作战起飞时只有在起飞和进行空中格斗时使用加力,因此其加力的使用使时长只占其飞行时间的10%不到 。而在执行纯粹的对地攻击任务时其飞机要求时用加力的时间连百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在强击机上乾脆就不安装加力装置以减少发动机的重量和长度 。加力燃烧是提高发动机推重比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今我们所说的战斗机发动机的推重比都是按照加力推力来计算的 。如果不按照加力推力来计算F-100-PW-100的推重比只有4.79连5都没有达到!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最大推力,人们如今一般都在採用内外函排气同时参与加力燃烧的混合加力 。但当加力燃烧在大幅度的提高发动机的推力的时候,所负出的代价就是燃油的高消耗 。还是以F-100-PW-100为例其在全加力时的推力要比无加力时的最大推力高66%可是加力的燃油消耗却是无加力时的281% 。这样高的燃油消耗在起飞和进行空中格斗时还可以少少的使用一下,如要进行长时间的超音速飞行的话飞机的作战半径将大大缩短 。针对涡扇发动机高速性能的不足,人们又提出了变循环方案和外函加力方案 。所谓变循环就是涡扇发动机的函道比在一定的範围内可调 。比如与F-119竞争F-22动力的YF-120发动机就是一种变循环涡扇发动机 。他的函道比可以0-0.25之间可调 。这样就可以在要求高航速的时候把函道比缩至最小,使涡扇发动机变为高速性能好的涡喷发动机 。但由于变循环发动机技术複杂,要增加一部分重量,而且费用高、维护不便,于是YF-120败与F-119手下 。由于混合加力要求内外函排气都参与加力燃烧,这样所需要的燃油也较多,于是人们又想到了内外函分开排气,只使用外函排气参加加力燃料的方案 。但外函排气的温度比较低,所以组织燃烧相对的困难 。当前只有少数使用,通常是要求长时间开加力的发动机才会採用这种结构 。发展历史研发在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作为航空动力的涡喷发动机已经相当的成熟 。当时的涡喷发动机的压气机总增压比已经可以达到14左右,而涡轮前的最高温度也已经达到了1000℃的水平 。在这样的条件下,涡喷发动机进行部分的能量输出已经有了可能 。而当时对发动机的推力要求又是那样的迫切,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通过给涡喷发动机加装风扇以提高迎风面积增大空气流量,进而提高发动机的推力 。当时人们通过计算发现,以当时的涡喷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在涡喷发动机加装了风扇变成了涡扇发动机之后,其技术性能将有很大的提高 。当涡扇发动机的风扇空气流量与核心发动机的空气流量大至相当时(函道比1:1),发动机的地面起飞推力增大了百分之四十左右,而高空巡航时的耗油量却下降了百分之十五,发动机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样一种有着涡喷发动机无法比及优点的新型航空动力理所当然地得到了西方各强国的极大重视 。各国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热情来研究试製涡扇发动机,在涡扇发动机最初研製的道路上英国人走在了美国人之前 。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从1948年就开始就投入了相当的精力来研製他们的“康维”涡扇发动机 。1953年“康维”进行了第一次地面试车 。又经过了六年的精雕细刻,直到1959年3月,“康维MK-508”才最终定型 。这个经过十一年孕育的难产儿有着当时涡喷发动机难以望其项背的综合性能 。“康维”採用了双转子前风扇的总体结构,函道比为0.3,推重比为3.83,地面台架最大推力为7945公斤,高空巡航推力为2905公斤,最大推力时耗油量为0.735千克/小时/千克,压气机总增压比为14,风扇总增压比为1.90,而且英国人还在“康维”上首次採用了气冷的涡轮叶片 。当康维最终定型之后,英国人迫不及待地把它装在了VC-10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