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江乡( 二 )


溶江乡

文章插图
工业发展溶江乡虽然有个私企业49家,但基本上是家庭作坊式的,只有缙云县仪表件厂和缙云县大山食品有限公司二家初具规模,根据调研对工业企业作一定的开发和提升 。缙县仪表厂该厂发展历史十余年,产品为机车仪錶盘面板,产品非常成熟单一 。工厂员工170余人.年产值1980万元,实现税收52万元,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厂从业人员均是当地的农民,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低 。该厂要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从机车整表、汽车仪表着眼,开发新产品;②打破家族制的管理模式,引进竞争机制;③寻求新的合作伙伴,把企业做强做大;④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把它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缙县大山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溶江乡农业龙头企业,于2002年创办,主要产品有水萝蔔、榨菜等,同时兼营订单种子业务,现有员工10余人,年产值达500余万元,实现税收10余万元 。由于该企业新创办,产品原料主要依赖于当地蔬菜资源 。我们可以考虑在产品的种类、无公害及绿色食品上做文章,同时把仙都的旅游文化结合起来,树立起企业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溶江乡森达机械加工厂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种机械零部件精加工的企业.现有数控车床.钻床.仪表车床等精加工设备.本厂已具有大批量生产的能力,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和质量管理理念.本厂以质量求发展,为扩展业务,对外承接机械零部件加工业务,希望与各公司厂家配套合作.本厂专业製造精美金属西洋棋,产品生产过程全部採用数控车床加工,外观精美,象棋表面电镀氧化处理.根据客户可进行镀金处理.广泛用于国际比赛专用产品.国际友人赠品 。.下辖自然村简介洪坑桥村系溶江乡政府驻地,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丘间平畈,海拔最低处为241米,最高处自然村为285米 。洪坑桥村地处贞溪中上游地段,东与大雅畈村接壤,南为贞溪和田洋村为界,西与舒洪镇溪下自然村为邻,北与花楼山和西岙水库为界,辖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 。洪坑桥村辖7个自然村,东面是洪坑桥,东北面是三青求,东南面是下岙,南面是前溪,西边是突头,西北面是新屋畈,中间是溶溪 。乡政府驻洪坑桥东部平黄公路北侧 。洪坑桥村是全乡的政治、文化、经济、商贸中心 。乡中心国小、卫生院、邮政所、电信所、信用社、供销社、移动通信门市、道班等单位都在该村,全乡工业企业80%分布在洪坑桥村,工农业总产值占全乡总量的大半,第三产业占全乡八成以上,因此,洪坑桥村在本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洪坑桥村历史悠久,宋代就有人居住 。由于外来的人多,不少人就在此定居下来,姓氏也比较杂 。本村有徐、周、毛、李、陈、卢、胡、赵、章、潜、方、江、刘、朱、谢、潘、洪、吴、麻、蒋、金、林、傅、夏、应等20多个姓氏 。曾取名“红坑桥”,后来改为“洪坑桥” 。该村养育出来的人才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研究生11人,博士3人,博士后1人,高级工程师2人,飞行员1人,副县级以上职务5人,画家1人,作家1人,局级干部若干 。雅江村雅江——位于溶江乡政府南,距5.5公里,古名灵川,曾称“里雅江”现称“雅江” 。村舍分散 。包括雅江自然村和卢秋自然村,共730户,1929人口,多江姓 。据《灵川江氏宗谱》载,系宋末丞相江万里之后裔,约元初,饶州丰城江大“有乔迁之志,始寓永嘉卢阳,继迁处州青田芝溪,复迁缙邑东山,又择古峰山之北,名其地曰灵川而居焉 。”面积约4.6平方公里,分27个生产小组 。耕地面积604亩,林地2654亩 。盛产黄花菜、蚕桑、茶叶、水稻、杂粮等 。系革命老区 。本村自古有八景之称的纱帽增辉、寿星照耀、香炉含烟、一柱千霄、岩门锁錀、钓岭千竿、双峰垂云、花岩焕彩,还有三叠岩、少女藏涧都是奇特之景 。距村2公里,海拔315米,有风景秀丽石柱岙,住江姓6户,人口21人 。岩门风景区中花岩隶属雅江村,花岩斑纹鲜艳,有红、黄、黑相间 。岩背长有松树、杂木 。花岩脚西有天生花岩洞深4米,约60平方米 。上古建有庙宇,可惜毁于清末 。于2009年重建祠庙,内有佛16尊 。花楼山村花楼山村位于溶江乡西北角,村民居住零散,有7个自然村,最远的自然村距离村委所在地有2.5公里 。总人口有1450人,515户,16个村民小组,有村民代表32人,党员43人 。共有土地9764亩,山林面积4896亩,耕地面积426亩 。人均收入2000元,在溶江乡属于中水平.人多田少是本村的特点,外出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为本村的主要经济来源,留守妇女大都数从事来料加工 。农村医保人数占总人数的88.2%,极大的保证了村民生病就是困难的局面 。村内有种植基地多个,有杨梅基地80亩,有土柿基地100亩,有茶叶基地95亩,有黄花菜基地20亩,有兰花基地8亩,有肉鸡养殖场一个,年养殖量上万羽,空气,水质都特别好,本村欢迎各地客户前来观光旅游 。大雅畈村大雅畈社区位于平黄公路沿线,距离县城仅20公里,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是革命老区 。全社区共有424户、1173人 。全社区设党支部一个,共有党员53人 。土地面积1919亩,其中:耕地面积355亩,山林面积644亩 。2008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280.5万元,集体固定收入0.5万元,主要依靠大会堂店面出租,集体经济薄弱 。2008年人均纯收入2131元 。收入来源分三大块:1、种植业,主要种植黄花菜、荷兰豆、茶叶、甜玉米等;2、外出务工,如开办浴室、隧道工程、进厂打工等,其中开办浴室与打山洞是该社区的两大特色产业,外出开办浴室有45户,打山洞16户,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造就一大批致富能人;3、来料加工业,主要有穿珠、钩围巾等,解决了该社区一部分妇女、老年人口就业问题 。大雅畈社区文化中心内设有阅览室、电视室、桌球室等七个场所供居民学习、娱乐和休闲 。老年星光之家的建立使社区老年人有了自己的“天地”,经常的集体娱乐活动,增加了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社区居民自编自导的节目曾在溶江乡庆国庆晚会上精彩上演 。文化中心的建立将会推动社区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创新,促进社区全面发展 。大黄村大黄村面积约4.4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分10个村民小组,396户,1043人,耕地面积426亩,主种水稻,林地4363亩 。产茶叶、蚕桑、黄花菜,系革命老区 。古名林月岙,在洪坑桥东南4.8公里山沟,海拔422米 。村址地势坎坷,房屋依山坡梯状分布 。昔日方谚云:“大黄、卢秋,前无道坛(天井),后无阴沟 。”说明村庄坐落环境狭窄,且土地磅礴,水源奇缺,连晴数天,庄稼就被晒乾黄,由此得名大黄 。现今水利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兴建岙里水库,田山头水库,用田山头水库水建起饮用水工程,有257户,827人用上自来水 。多胡姓,通公路,有班车 。山坑村山坑村位于缙云县溶江乡政府最南边,海拔700多米,距乡政府8公里 。该行政村由山坑、池岭、茶园头、下寮岭四个自然村合併而成,共18个村民小组,1760人,其中劳动力1026人 。土地面积6278亩,山林面积3491亩,耕地面积666亩,粮食生产面积860亩,总产351万元 。桑园面积617亩,茶园332亩 。集体经济收入7.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42.9万元 。该行政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桑养蚕、种植高山蔬菜、茶叶、板栗等等 。田洋村田洋村位于溶江乡南边,距乡政府2.5公里,经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原来的田洋村、岩坑村、岭脚吴村合併而成,全村现有人口2250人,853户,有土地面积5467亩,其中山林面积4477亩、耕地面积728亩,水田面积309亩、旱地69亩,2010年人均收入4480元 。。特产有茶叶、板栗,水稻、油菜、黄花菜、油茶是主要农作物 。农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务工收入为主 。田洋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合理,经济稳步发展 。田洋村土地存量小,人均只有0.32亩,农业是主导产业 。要充分利用其他优势,发动村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 。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加强对农业农民的支持保护,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生活比较宽裕,生活质量显着提高 。——基础设施加强,村庄环境改善 。按照“十村示範、百村整治”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工作 。通过全村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本实现了“路硬、灯亮、树绿、水秀、村洁”的目标 。——法律意识增强,民主管理科学 。从未成年开始,进行持续的普法教育,农民知法守法意识明显提高 。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规範,农民民主法制增强 。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社会事业进步,民风健康向上 。积极开展农民转移技能培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3%以上,住房保险100% 。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农村科技、文体、计生等协调发展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载体建设,使农民有主体娱乐活动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