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手段( 二 )


流通手段

文章插图
表现商品的价值货币需求: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3个要素:价格(P)、待出售的商品数量(Q)、货币流通速度(V)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M=PQ/V;在信用货币制度下:PQ≡MV2、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交换中转瞬即逝 。人们注意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只要有购买力,符号票券也能作货币 。纸币、信用货币因此而产生 。作用意义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买卖,一般指双方通过实物或者货币进行交换以换取自己所需物品,一般会签订买卖契约,买卖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交易行为 。一物数卖,自古有之,有物价波动之际,最为常见,而此实际多出于罔顾信用,图谋私利 。供求关係(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繫、相互制约的关係,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係在市场上的反映 。货币产生1、货币产生后,人们为了交换的方便,将贵金属铸成具有一定重量和标记的铸币(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并标明面额值的金属货币),而
流通手段

文章插图
世界货币职能铸币在流通中基于自然磨损和人为因素,导致其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情况 。2、货币持有者在交易中仅仅关心的是货币是否能按照其所代表的价值买到所需要的商品,而并不关心用于交换中货币的实际价值是多少 。不足值的铸币仍然当做足值的货币使用的事实,隐含着一种可能性:贵金属铸币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于是产生了纸币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的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3、最初的纸币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兑换贵金属货币并代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银行券4、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①是一种信用货币,即以国家信用为基础;②纸币流通是一种固定化的货币制度 。如中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人民币是中国境内唯一合法流通货币 。流通规律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把商品交换分为卖和买两个独立的行为,这就孕育了商品买卖可能脱节的矛盾 。当买入小于卖出,必然使一部分商品积压,严重时造成过剩危机 。当买入大于卖出,又会加大物价上升的压力,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产生这两种结果的原因是複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的数量不能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应当怎样确定?这就需要研究货币流通规律 。
流通手段

文章插图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 。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 。这一规律可以用公式来反映: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商品流通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从这一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流通是第一性的,货币流通是第二性的,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数量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