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川秀树( 二 )


汤川秀树

文章插图
π介子图科学成就在大阪大学工作不久,在1935年汤川秀树提出介子学说,以“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为题,发表了介子场论文 。当时,量子电动力学正处于草创阶段,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电磁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在荷电粒子之间交换光子,光子是电磁场的“量子”,它以光速运动因而静质量为零 。参照这一理论,汤川把核力构想为带有势函式U(x,y,z,t)的特定场中的相互作用,这种场导致所谓U量子,U量子是核强相互作用时交换的粒子,其静质量约为电子的200倍(后来命名为“介子”),即质子和中子通过交换介子而相互转化(《论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 。
汤川秀树

文章插图
汤川秀树他预言,作为核力及β衰变的媒介存在有新粒子即介子,还提出了核力场的方程和核力的势,即汤川势的表达式 。按照这一理论,质子和中子通过介子可以带正、负电荷或者是中性的,一个介子可以转化为一个电子和不带电的轻子(即中微子) 。交换介子而互相转化,核力是一种交换介子的相互作用 。1937年C.D.安德森等在宇宙线中发现新的带电粒子(后被认定为μ子)之后,经C.F.鲍威尔等人的研究,于1947年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另一种粒子,认定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介子,被命名为π介子 。汤川秀树和坂田昌一等人在1937年展开了介子场理论的研究 。1947年提出了非定域场理论,试图解决场的发散问题 。在1953年9月在京都召开的国际理论物理学会上,汤川秀树发表了非定域场的统一理论 。荣誉汤川喜欢沉思,不好交际,但思想上勇于探索,敢于提出创见 。他的预言,正如狄拉克正电子预言一样,显示了理论的巨大威力 。汤川理论推动了介子物理学的发展 。他的成就促成了日本物理学的发展 。例如他1942年“论场论的基础”一文启发了朝永振一郎提出重正化理论 。他领导的研究所成了生物物理学和宇宙学等新学科的中心 。他还积极参加了反对核武器的世界和平运动 。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汤川秀树,以表彰他在核力的理论基础上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 。与胡兰成的交往:中国作家、书法家、文学批评家、政论家胡兰成居日本三十年,与汤川秀树是学问上的知己,胡有相关着作《自然学》,专为他和数学家冈洁而写 。两人与1970年相识,其后往来密切 。人物自传表现形式自从我年近五十岁以来,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不但是我自己,包括年轻的研究人员,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而且我也一直试图从更加客观的观点来探讨这个创造力的问题 。在我自己的物理学领域中,当某人发现了某种新的自然现象或某种新的事实时,或是当某人发现了一条新的原理、一条新的自然定律时,创造力就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多亏这些发现,我们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或认识才能得到一个很大的发跃 。被纳入自然定律中的那种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发展成一个包括了这些定律的理论体系,结果就可以把一个较大範围内的事实理解成一个整体 。潜在能力在很多情况下,创造力是按它的结果来判断的 。例如,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原理 。连那些根本不知道什幺是相对原理的人们也相信爱因斯坦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而且相信这儿发生的是一种创造轿车的了不起的表现 。当人们从爱因斯坦的传记中读到他年轻时并没有显示出特殊的才华时,或者当读到他某门功课考不及格时,人们对于他的惊叹更是有增无减 。假如爱因斯坦当时在班上总是首屈一指的,人们的印象就不会那幺深刻 。想到后来做出伟大发现的人至少有过一次考试不及格 。这常常会使人们对自己非常得意 。但是,假如他没有做出伟大发现,假如他没有成为一个着名的科学家,那幺最后的评语就会是,他从学生时代起就没什幺出息 。以成败论英雄也许是非常自然的,但是这却无助于阐明创造力的本质 。人们倒是应当考虑,为什幺会有这样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表现出来之前的事态如何,以及在此以前创造力一直隐藏在什幺地方创造力不是一种天外飞来的东西 。遗传、环境等等无疑都会起到它们的作用,但是,不管人们多幺想显示创造力,最重要的问题却是这种显示创造力的可能性始终是存在的,某种隐藏着的东西,潜伏着的东西,将会显露出来,表现出来 。因此,我觉得,创造力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创造力隐藏在什幺地方以及通过何种手段才能使它发挥出来的问题 。天才出现17世纪时曾经涌现出许多天才 。在一百年的时间内,出现了非常之多的天才--可以说是非凡的天才--从培根、伽利略、克卜勒和笛卡尔,一直到牛顿和莱布尼兹 。20世纪初又是这样一种情况,因为当时在一段短时间内就出现了普朗克、爱因斯坦、卢瑟福、德布罗意、玻恩、海森伯、玻尔、薛丁格和狄拉克等人 。天才似乎常常是成批出现的 。但是,也有一些很少出现天才的时期 。我觉得,这一定是有某种并非巧合的原因的 。再举一个情况相同的日常生活的例子 。在学校里,常常会发现在某一两个年级中突然出现许多比较杰出的年轻人,接着而来的是一个空白时期,过不久又会有另一次同样的突然出现 。我猜想,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一个很容易把握的理由就是心理作用 。一些勤奋好学而成绩优异的同班同学的出现,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一种要和他们竞争的促进或刺激 。这种影响也许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同样,学者们似乎也在较长的时间内--在若干年乃至一个世纪中--互相发生巨大的影响并从而源源不断地产生出伟大的天才 。束缚的思维当回顾我自己的一生时,我发现自己必须完成的各种杂七杂八的任务已经一年一年地增多了 。现在只要可能我就儘量不接受这一类的任务,但是这样的任务还是太多了 。最主要的是信息太多 。潮涌而来的气死人的新刺激使人没有从容思考问题的余地了 。当时人们--不得不--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上来 。我特别感到棘手的是,这种信息来到时已经是处理过的标準化了的 。当传来的信息量已经太多时,就根本不能再照原样提供它们了 。单独一人整理这种信息,要花费巨大的劳力 。实际上,无论好坏--在许多情况下是坏的--这种信息是已经给我们整理好了的 。例如,报纸上的和电视上的新闻就是这种处理过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了方便,我们就原封不动地接受这种东西 。这种做法渐渐地变成了习惯;这似乎使生活更舒坦了些,不过这样一来,也不断增加了自己对别人的依赖性 。与此同时,不管由谁来负责整理信息,整理的事实本身就意味着某种方法或某种框架的存在 。即使当一个人亲自整理信息时,他只要在一个固定框架内思考问题,那就不会有创造力 。一切重大的创造都从打破这种固定框架开始,或是从改变这种框架本身开始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创造力,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全力以赴埋头乾一件事,而不管那些乱七八糟的任务和那些日常生活要求我们注意的信息洪水 。换言之,需要的就是那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性 。表现出创造力的物理学家们,通常都是以非凡的--甚至是人们可能会认为几乎不必要的--韧性从事一个特殊课题的研究 。习惯、模仿和创造力各种习惯在我们心里牢牢地扎下了根,形成一种固定的体系,而当意识接触到无法纳入这种习惯体系之中的什幺东西时,意识常常就变得极其敏感起来 。……模仿就是创作某种已经存在的东西 。我小时候,模仿比我大三岁的哥哥吃饭的样子 。我哥哥就坐在我的对面 。他用右手拿筷子,所以我就用左手拿筷子,认为这是在确切地模仿他 。有一次,我母亲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于是我才改用了右手,但是,可能是由于这个缘故,我至今用筷子还用得很不灵便 。事实上,我往往因为把筷子攥在拳头中而逗人发笑 。我倒并不在乎受人嘲笑,但是,当我有什幺外国客人并带他上日本式饭馆去的时候,那就尴尬了 。由于客人经常要我给他表演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因此我不得不带我的妻子前去;她使用筷子非常熟练,于是我就告诉客人去跟她学 。不久我就看过客人能够正确使用筷子了,而我自己却依然笨手笨脚 。我感到难为情,但是即使我努力正确地使用筷子也坚持不了十分钟 。模仿似乎毫无用处,然而人们却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着它 。这样的人决非不可能成为专家 。但是,有时创造力偏偏就起源于这种重複过程之中 。从广义上来说,这种模仿会变成为记忆 。人是有记忆力的,他通过记忆力来把自己的经验储存起来 。没有这种记忆的储存,创造就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同我们已知道的,记忆意味着储存经验,而且在需要的时候再创造它们--重複它们 。回忆本身就是一种重複,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似乎没有任何创造的成分 。至于回忆为什幺有时会带来创造,这却还没有真正搞清楚 。家教故事汤川秀树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论物理学家 。1949年他获奖时,年仅42岁,这也给战败后的日本人鼓起了勇气 。汤川秀树兄弟五人,都是学者(年长他三岁的二哥茂树是着名的中国文学学者) 。这不能不归功于他们的亲职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