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怎么样取得秦孝公的信任来推行变法政策?( 二 )


卫鞅又在魏国住了几年,正在他为自己的才干和抱负得不到施展而郁郁不乐时,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言辞恳切,内容感人,商鞅就觉得这个秦孝公可能是个能办成大事的明君,所以就离魏去秦.他这一走,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秦帝国,也奠定了中国的历史.秦孝公求贤若渴,颁布”求贤令”,以摆脱”天下卑秦”的境地;公孙鞅旷世奇才,天下无人用,幸出相为秦,数年内将弱秦变成令天下各诸侯闻名丧胆的强秦.

商鞅到秦国先求见了秦孝公的亲信景监,二人谈的很投机,商鞅认为自己刚到秦国,对秦国的一切都不熟悉,想先到各处调查三个月,回来后再面见秦孝公.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看来商鞅不仅是一个理论家还是一个实干家,他是真心想使秦国强大,来实现自己通过变法使一个国家强大的远大报复.三个月后,商鞅通过景监四次面见秦孝公.第一次商鞅和秦孝公大谈”帝道”,类似于道家的无为之治,秦孝公听的直睡觉,商鞅走后还大骂景监介绍的什么人.第二次商鞅和秦孝公谈”王道”,类似于儒家的仁政,秦孝公仍感到厌烦,又骂了景监一顿.第三次商鞅和秦孝公谈”霸道”,用法家的理论来治理国家,秦孝公听的津津有味.于是商鞅又和秦孝公谈了一次,把自己的强国理论给秦孝公透彻的分析了一遍,二人谈的非常投机,一连几天没感到疲倦.以后商鞅就待在秦国了.
商鞅之所以不先把自己想用的法家学说给秦孝公而先给他谈道家和儒家思想是想看看秦孝公心里到底想用哪个思想,是不是自己要找的明君,事实证明秦孝公很喜欢自己的法家学说,自己终于可以有用武之地了.而秦孝公在厌烦和商鞅的前两次谈话后还能继续见商鞅,这也说明秦孝公是个大度之人,有忍耐力,不想让学子们失望,也真心希望能找到治国之才.当时恐怕没有哪个国君能像秦孝公这么有忍耐力了.商鞅终于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明君,秦孝公也找到了自己热烈期望的能臣,二人同心协力,实施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在变法前商鞅问过秦孝公能不能答应他三个条件:第一,有一批竭诚拥戴变法之士居于枢要职位 。否则 , 法无伸张 , 令无推行 , 行之朝野 , 便成强弩之末;第二,真法不避权贵 。新法一旦推行 , 举国唯法是从 。即或宫室宗亲 , 违法亦与庶民同罪;第三,国君对变法主政大臣须深信不疑 , 不受挑拨 , 不受离间 。否则 , 权臣死而法令溃 。春秋以来三百余年 , 凡新政变法失败者 , 无一不是君臣生疑 。若无生死知遇 , 变法断难成功 。对这三个条件,秦孝公说:”强秦 , 是我的毕生梦想 。为了这个梦 , 嬴渠梁九死而无悔 , 万难不足以扰我心,三百年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 , 此乃国君之罪也 。你我君臣相知 , 终我一世 , 绝不负君!”商鞅也激动地说:“君如青山 , 鞅如松柏 , 粉身碎骨 , 永不负秦 。”二人刚一见面,秦孝公就对卫鞅如此信任,卫鞅也知道自己没看错人,找到了一个极其难寻的明主,从此”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为秦国的强盛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公元前356年 ,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实施第一次变法.要变法自然会触动旧贵族的利益,他们也就会千方百计的阻挠变法.公子虔和公子贾是太子嬴驷的老师,他们引诱太子破坏新法 , 商鞅决定依法处理太子,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 , 不能施刑,就把公子虔的鼻子割掉,在公子贾的脸上刺字,从此没人敢犯法了,也使商鞅与太子驷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