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酒斩华雄( 二 )


温酒斩华雄

文章插图
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温酒斩华雄三国志记载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 。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 。江表传曰:坚闻之,拊膺叹曰:“张公昔从吾言,朝廷今无此难也 。”坚亦举兵 。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 。案王氏谱,叡字通耀,晋太保祥伯父也 。吴录曰:叡先与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 。及叡举兵欲讨卓,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杨言当先杀寅 。寅惧,诈作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檄,移坚,说叡罪过,令收行刑讫,以状上 。坚即承檄勒兵袭叡 。叡闻兵至,登楼望之,遣问欲何为,坚前部答曰:“兵久战劳苦,所得赏,不足以为衣服,诣使君更乞资直耳 。”叡曰:“刺史岂有所吝?”便开库藏,使自入视之,知有所遗不 。兵进及楼下,叡见坚,惊曰:“兵自求赏,孙府君何以在其中?”坚曰:“被使者檄诛君 。”叡曰:“我何罪?”坚曰:“坐无所知 。”叡穷迫,刮金饮之而死 。比至南阳,众数万人 。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英雄记曰:咨字子议,颍川人,亦知名 。献帝春秋曰:袁术表坚假中郎将 。坚到南阳,移檄太守请军粮 。咨以问纲纪,纲纪曰:“坚邻郡二千石,不应调发 。”咨遂不与 。坚以牛酒礼咨,咨明日亦答诣坚 。酒酣,长沙主簿入白坚:“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 。”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周不得出 。有顷,主簿复入白坚:“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 。”便牵咨于军门斩之 。郡中震慄,无求不获 。吴历曰:初坚至南阳,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坚 。坚欲进兵,恐有后患,乃诈得急疾,举军震惶,迎呼巫医,祷祀山川 。遣所亲人说咨,言病困,欲以兵付咨 。咨闻之,心利其兵,即将步骑五六百人诣营省坚 。坚卧与相见 。无何,卒然而起,按剑骂咨,遂执斩之 。此语与本传不同 。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 。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 。遂治兵于鲁阳城 。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 。施帐幔于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官属并会 。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 。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 。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谓左右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诸君不得入耳 。”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 。英雄记曰:初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 。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余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 。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 。”诸将闻而恶之 。军到广成,去阳人城数十里 。日暮,士马疲极,当止宿,又本受卓节度宿广成,秣马饮食,以夜进兵,投晓攻城 。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布等宣言“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便夜进军 。城中守备甚设,不可掩袭 。于是吏士饑渴,人马甚疲,且夜至,又无堑垒 。释甲休息,而布又宣言相惊,云“城中贼出来” 。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 。行十余里,定无贼,会天明,便还,拾取兵器,欲进攻城 。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 。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 。坚常着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着之 。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 。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烧柱,因伏草中 。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 。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是时,或间坚于术,术怀疑,不运军粮 。江表传曰:或谓术曰:“坚若得洛,不可複製,此为除狼而得虎也”,故术疑之 。阳人去鲁阳百余里,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雠 。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江表传载坚语曰:“大勛垂捷而军粮不继,此吴起所以叹泣于西河,乐毅所以遗恨于垂成也 。原将军深思之 。”术踧唶,即调发军粮 。坚还屯 。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 。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 。为何要温酒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曹操假託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 。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 。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 。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热的 。这名马弓手,名叫关羽;这个故事,史称“温酒斩华雄” 。《三国演义》与酒有关的故事,还有“煮酒论英雄” 。但凡三国人物喝酒时,都要“煮酒”或“温酒”,即使在两军对垒的危急时刻,曹操敬关羽的“壮胆酒”,也都是热的 。这其中有什幺奥妙吗?原来,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喝温酒 。温酒不伤脾胃,能够起到保健作用 。同时,经过温热的酒,喝起来更加绵甜可口,可以让人体会到“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的意境 。此外,温酒还有加热灭菌的功能 。因为常常要温酒,便有了专门用来温酒的温酒器 。关于温酒器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汉代,人们把这种温酒器叫“樽”,直到唐代,李白仍在他的诗中吟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由于气候原因,三国时期南北方的饮酒习惯略有不同 。南方人用一种极为雅致有趣的酒杯喝酒 。据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三国曹魏时代,郑公悫及其幕僚们发明了一种碧筒饮 。所谓碧筒饮,就是採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再将叶心捅破,使茎叶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 。酒香夹裹着莲香,实在是香冷美妙的天然饮品 。受碧筒饮的影响,唐宋的能工巧匠,用金、银、玉、瓷、琥珀等质材,模仿荷叶的形状,製作成各种各样的酒杯,世称“荷叶杯” 。魏晋不愧为“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除了充满想像力的碧筒饮,更有巧夺天工的鹦鹉螺杯 。现藏南京博物馆的鹦鹉螺杯,高10.2厘米,宽13.3厘米,敞口外撇,纯粹依照鹦鹉螺壳的自然形态製成 。看上去,仿佛一只栩栩如生的鹦鹉,转过头来梳理自己的羽毛,又像是把头插入翅中酣然睡去的鸟儿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鹦鹉螺杯 。鹦鹉螺产自印度尼西亚的深海和中国的南方海域,它外形美丽,数量稀少,是极其珍贵的物种,迄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历史,有“活化石”之称 。更令人惊异的是,这只鹦鹉螺杯不仅美丽非凡,还有藏酒的妙用 。原来,鹦鹉螺壳内有许多隔层,隔层间有小孔相通,倒酒时,酒从小孔流入每个隔层中,使人不能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无形中,为那些不擅饮酒的人提供了藏酒的机妙 。因其自然天成的美丽,鹦鹉螺杯在历史上享有盛誉,骆宾王的“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李白的“鸬鹚勺,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都是对鹦鹉螺杯的讚美 。而在北方,人们更喜欢用可以温酒的铜酒樽 。曹植的《七启》诗:“盛以翠樽,酌以雕觞 。浮蚁鼎沸,酷烈馨香”,写的就是铜酒樽温酒,那热气腾腾的景象 。但,为什幺“浮蚁鼎沸”呢?这是因为三国时期,以蒸馏法造酒的技术尚未发明,人们饮用的,一般是用黍或大米酿成的酒 。这样酿出的酒,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的糟沫 。文人墨客便把这层糟沫,称为“浮蚁”或“绿蚁” 。诗中的“浮蚁”,指的就是酒糟 。说到酿酒方法,还有曹操的一份功劳 。东汉末期,曹操发现家乡一位已故县令的家酿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便将此方献给了汉献帝 。后来,这种家酿法成为酿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 。倡导了家酿法的曹操,在青梅煮酒之后,横槊赋诗,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千古绝唱 。当历史的烟云散尽,诗人的吟唱远去,铜酒樽、碧筒饮、鹦鹉螺杯,一件件与酒有关的文化符号,又将我们带回那个到处是酒香、到处见英雄的年代 。探详1本来,这是一个战斗英雄斩将立功的战斗场面,一般的写法总是要大写特写战场的情景;然而在这里,作者却不直接去写战场,而是着意来写会场;把战场放在会场后面来写 。会场的空气和人们的情绪又完全受着战场的支配,就象是一幕剧,场景始终不换,戏一直在中军账里开展,战斗放在后场进行 。可是,战场上的杀声、鼓声、喊声却一直震荡着会场上人们的耳膜和心弦 。例如,鼓声、杀声、斩兵斩将,这些战场情景全是耳闻,这是虚写;议论、争吵、派兵遣将,这些会场情景才是眼见,这是实写 。又如,全场的中心人物关羽往来于战场、会场之间;他的冲锋陷阵的战斗声势和神威,是耳闻,这是虚写;“鸾铃响处,马到中军”的剎那之间,可以说既是耳闻又是眼见;“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的英雄气概,才是眼见,这是实写 。而会场上的人们,时而“大惊”,时而“失色”,时而“失惊”,时而又“大喜”,时而又“大怒”或“大叫” 。这些在会场表现出来的人们的激荡不安的各种情态,又无一不和战场上的动静紧紧相关 。这样就把战场和会场紧紧连在一起了 。同时,由于既有会场,又有战场;既写耳闻,又写目睹;既有实际情景的描绘,又有情势气氛的烘托;即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就对英雄人物的塑造,起到了一种传神壮威的作用 。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就体现于此 。虚实结合使作品达到了异常精炼的程度,而且体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战争描写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一、这种实写会场,虚写战场的艺术手法,有利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取得更大的容量,扩大了表现的内容,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既不至于陷于孤立地去表现一个人或一件事,同时又可以通过一个人或一个件事巧妙地揭示诸侯联军内部的複杂性,使中心人物的形象在複杂的矛盾关係突现出来 。“斩华雄”本是一个战事,在这个有限的篇幅里,既要写战争场面,又要表现各派势力的複杂矛盾冲突,体现战争的政治性和作品的思想性,还要突现中心人物形象,作者运用实写会场,虚写战场的方法,就可以收到作者预想的艺术效果 。第二、从会场的角度去写战场,有利于节省墨笔,又便于取捨,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战场描写 。按照一般的写法,描写战争总是直接地、正面地去描写战场上将士们如何与敌搏斗、厮杀﹑战鼓催、战马叫﹑大战几百回合、你追我逃、人仰马翻、火光一片、杀声震天……等等,仿佛身临其境或亲眼所见 。这样的战场描写,在《三国演义》中并不少见 。如“赤壁之战”的战争场面描写就属此类 。然而,“斩华雄”则不是这样 。“温酒斩华雄”同样是描写战争,但不一味去写 。如华雄与俞涉、华雄与潘风﹑关羽与华雄的交战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恶战,交战的场面无一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然而作者在这里把这些具体交战的过程一概省去了,为的是抓住传神之处,突出精彩的侧面,收取以虚写实、以实补虚的效果 。那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的宏伟战争场面和气氛,始终强烈地鼓荡着读者的耳膜,依然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心人物关羽敏捷、威猛的英雄形象依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已被作者运用到了非常娴熟的地步 。第三、这种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有利于创造一个富有特徵的情势和氛围,从而烘托中心人物的英雄气概和精神威力 。人物的性格特徵,就该融合在人物的一切行为当中 。一个战斗英雄,在他是战斗行为里自然会带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的作者就十分善于从他的人物的战斗行为中把握他的英雄性格 。关羽的战斗行为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不以玩刀弄杖﹑拳打脚踢或者酣战几百回合的血气之勇来显示自己的威猛,而是以凛冽的精神气魄和逼人的威慑力量见长,所以常常以神速战术显示他的英风豪气,以致使得外来的强敌不可逼近他,就予以制服 。谁要是与他交战,总是手起刀落,人头落地,行动异常迅速 。神速,此乃关羽战斗行到动的一大特色 。在“斩华雄”这个情节里,作者为了突现关羽“神速”的战斗风格,运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富有特徵的情势和氛围,从而使中心人物关羽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烘托,可谓是匠心独具 。例如,作者并不直接描写关羽的武艺如何高强,只是着意渲染华雄如何勇不可挡,众诸侯如何惊恐失色,这都是为了造势 。关羽在一杯酒尚有余温的顷刻间,已提了华雄的头,掷于中军帐前 。虽然没有直接写关羽之勇,但却通过华雄的骁勇、诸侯的惊恐创设了一个富有特徵的情势和氛围,把关羽的威武形象衬托得更加鲜明生动 。这里有虚写,有实写,实写会场,虚写战场;实写战斗结果,虚写战斗过程 。由此可见,要烘托中心人物的特徵,就必须为此创造一个富有特徵的情势氛围 。探详2(一)陈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二)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斩华雄一段很是精彩,可惜不是历史事实——据史书记载: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 。当时公孙瓒还在幽州,并没有前来会合 。刘备这时还没有依附公孙瓒,怎幺会随公孙瓒前来呢?原来刘备鞭打督邮,弃官亡命之后,不久就赶上大将军何进派遣都尉(贯guàn)丘毅到丹阳募兵,刘备一小伙人和他同行,在下邳遇到黄巾军,力战有功,刘备被任命为下密丞,后来又做了高唐尉,又升任高唐县令 。为黄巾军所破,去投靠中郎将公孙瓒,被任命为别部司马 。刘备任别部司马的时间,《三国志》没有记载,《资治通鉴》和元人郝经的《续后汉书》都编排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十月,是在关东州郡结盟将近两年以后 。从当时的情势来看,这还是较为符合实际的 。所以在初平元年(公元190)的年初,在各州郡起兵讨董卓的时候,刘备大约还在下密为县丞,或在高唐为县尉、县令,并没有在洛阳外围的前线上,关羽是不会在那里斩华雄的 。演义里列举的十八路诸侯,其中马腾、公孙瓒、孔融、陶谦并未参加 。也就是说,加上曹操、袁绍一共实际是十四路诸侯 。而且这些诸侯们在酸枣会盟时,曹操、袁绍、孙坚等重要同志并没到场 。各路太守、刺史们你推我让,谁也不肯登坛主持仪式,最后推出一个显然不够级别的广陵功曹臧洪来 。这臧洪居然也不推辞,于是慷慨登坛宣读了讨董檄文 。檄文内容还是跟演义中基本一样 。不过,担当这一重要历史角色的人物被换掉了 。当然,错过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还有大耳朵和他的兄弟,因为公孙瓒当时还在幽洲,而大耳朵此时也还没来得及投奔他麾下做别部司马,这其中相隔时间有两年 。因此种种原因,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成为了虚构,三英战吕布也成为不可能发生的故事 。不过牛气烘烘的华雄确实是死了,斩他的虽不是关羽,此人名声却也不辱没他一颗好头,正是江东之主孙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