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二 )


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文章插图
人才培养医药信管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医药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网路、信息管理及医药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路套用及维护能力、熟悉医药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的套用、管理及维护的複合套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医药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卫生经济学、会计学原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导论、管理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医院信息系统、病案信息管理学、医学文献检索、决策支持系统、程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资料库原理、网路资料库、网站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路与信息安全、医学数据统计分析、XML与电子病历、医学数据挖掘、数字医学图像、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学制学位:四年本科,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医疗卫生部门、医药企业及医药软体开发企业从事信息管理、卫生统计、病案管理、图书与文献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套用与维护工作;也可在医药研究机构、医药高等院校和医药卫生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 。这一学科是我国管理学门类中唯一按一级学科招生的学科 。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开展中医药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培养为中医药服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从1978年起开展中医药学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始终站在国家中医药信息管理髮展战略的高度,主持第一部中医药标準《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全国主要产品(中药部分)分类与代码》的编制;在全国最早开展中医工程学研究,《中医控制论》、《中医计算机模拟及专家系统概论》为该领域第一部专着,是全国中医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单位;中医药信息学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中医药信息学重点学科 。本学科具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队伍,专业涵盖中医药学、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教授6人;老年教师占总人数的12%;中年教师63%;青年教师25%;高级职称71%;中级职称29%;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63%;具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二人 。本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中医药标準化技术培训与研究中心” 、“优势学科中医药信息学继续教育基地”,“中医医院信息管理示範单位协作组”牵头单位 。在近百所中医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报告和现场调研等学术交流,活动覆盖全国各省 。举办了近在30期中医药标準化、医院信息管理、中医病案管理等全国性会议和培训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药标準化、中医药信息化人才 。多次举办国际学术活动和专题学术讲座,派出教师赴美国、日本、瑞士和香港地区学术参访、讲学和研修,邀请美国、日本和国内着名专家到校做专题报告和科研合作 。本学科设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二个本科专业、培养医院信息管理、医院信息系统、中医药信息学等方向硕士生,长期从事中医药信息标準化、医院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工程、中医药临床信息处理与分析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本学科研究工作具有下列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 。1、中医药信息标準化研究始终将目标定位在国家中医药信息标準化发展的高度,承担国家《中医药标準化战略研究》、《中医药标準化发展规划(2006-2010)》、《中医药标準化发展规划(20011-2015)》等2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中医药标準研究项目 。2009年我校代表中国参加瑞士日内瓦WHO传统医学疾病分类专家研讨会,本学科研究的《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为ISO通过中国提案,成立传统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并由中国承担秘书处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巩固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本学科中医药标準研究方向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及二等奖二项,2009年获得中国标準创新贡献奖一等奖一项、中国标準创新贡献奖二等奖一项 。2、医院信息管理研究拥有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开发了第一套适用于我国中医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中医病案统计与管理信息系统》,主持《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範》、《中医药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中医药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等编写工作,承担《“十二五”国家中医药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议编制研究》、《中医医院信息化示範工程研究》、《中医医院信息管理及信息技术套用》等10多项科研工作 。本学科为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示範单位协作组牵头单位 。本学科医院信息管理研究方向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项及二等奖三项 。3、医学信息工程研究始于1978年,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中医工程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中医学信息工程研究的单位之一,主要开展中医专家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医药软体开发与套用的研究,其中《中医控制论》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信息工程套用方面的专着 。本学科医院信息工程研究方向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及二等奖二项 。4、中医药临床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依託校附属医院中药临床疗效评价中心、中国中医药科技数据中心湖北分中心等资源优势,参与了《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药科技数据群》、《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制定了我国中医药综合卫生统计制度,为我校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临床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支持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申报成功,填补了国内中医药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建设的空白,实现了我校非医类硕士点零的突破,为在研究生教育中实现我校“中医中药并举,文理工管相融”的办学理念迈出了崭新的一步,对中医药学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大意义 。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档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也是学校对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前提 。为培养合格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我们以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为依据,充分汲取国内同类医学院校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计画的优点,结合我校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对信息管里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经过广泛论证,形成了本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跟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坚持以医药卫生改革及中医药现代化对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需求为导向,根植祖国传统中医药学,依託现代科学技术,按照“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突出特色,面向套用”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一定的医药学文化和知识底蕴,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具备扎实的信息化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信息化实践能力,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实力,为卫生及中医药行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信息技术套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具备扎实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及套用能力,掌握中医药信息管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等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医疗机构、软体企业、政府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卫生及中医药信息化相关的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工作的套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受到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卫生及中医药行业信息化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系统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了解医药卫生信息化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具有较强的套用能力;3、掌握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和理论特点,熟悉中医临床诊疗模式,了解现代医学的一般性基础知识; 4、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卫生经济学、会计学、医学数据统计分析等领域的基本知识;5、具有基本的程式设计能力;6、掌握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7、具有医药卫生信息的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8、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的科研能力;9、具有较强持续学习能力,具有自我延伸能力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医药卫生及其相关领域,毕业生可在医院、医药研究机构、医药院校、医疗卫生相关的软体开发公司、国家各级医药卫生管理部门从事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管理,以及从事医院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系统、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开发、设计、评价和管理工作 。四、主干学科医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信息学 。五、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运筹学、面向对象程式设计、数据结构、资料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路与信息安全、医学信息学、病案信息管理学、网路资料库、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医学文献检索、网站设计与开发、数字医学图像、卫生经济学等 。六、专业方向设定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七、修业年限四年八、课程设定经过长期以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本专业课程体系已基本成熟,专业课程体系从教学进度计画、教学内容安排、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都较好地遵循了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 。本专业课程体系共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块 。1、必修课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部分,具体见课程设定与教学进度表(附属档案一);2、选修课含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 。公共选修课包括医药类、人文与艺术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管理科学类及信息科学类课程,详细的选修课目录见《湖北中医药大学选修课指南》 。专业选修课的具体设定见课程设定与教学进度表(附属档案一) 。专业在课程设定上特色鲜明 。主要课程可划分为4个部分,即医药学基础、数学、计算机、信息与管理 。(一)医药学基础医药学基础主要包括两门课程:中医学基础,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医药学是开发和管理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以及配合临床医生开发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体的必备知识,是创办专业特色的必备课程,可使学生对医学信息资源有深层的理解和认识 。为了使毕业生对今后的医药学工作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可在后期开设临床流行病学和预防医学概论课程,为提高水平研究和开发利用医学信息资源奠定基础,提升毕业生的领域优势 。(二)数学数学包括3门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率论与数理统计 。其中高等数学是基础,其它2门课有较强的实用性,用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条件成熟时还将开设模糊数学套用选修课 。(三)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课程分为两类:程式类和非程式类 。程式类主要包括5门课程:面向过程的程式设计(程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关係资料库管理系统(资料库套用基础)、可视化程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式设计 。非程式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及套用,资料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路与信息安全、网站设计与开发 。由于本专业的方向主要是计算机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套用,大部分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是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管理或(和)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小部分毕业生从事计算机与医学的学科渗透 。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和学科渗透需要较强的程式设计能力,从事信息资源管理也同样需要相当的程式设计能力,否则信息资源管理就形同“空中楼阁” 。所以计算机课程在本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是程式类课程更是该专业的关键课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主要课程”也说明了这一点 。程式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程式设计思路和方法,5门课程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系统的、完备的课程体系,沿着一系列侧重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程式设计思路和软体开发能力 。作为程式类课程的延伸,以及与计算机网路课程相配套,还增加了网路资料库,其目的是适应软体市场需要,兼顾培养资料库系统管理员 。(四)信息与管理信息与管理主要包括医学信息学、病案信息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医学数据统计分析、医学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医学文献检索、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 。后2门课程与医学信息处理和医疗卫生信息管理无直接联繫,但有间接作用,它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特别是对那些从事组织管理工作的毕业生,以及到非医药卫生领域工作的毕业生,这2门课程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些课程应使用医学院校组织编写的教材,或穿插医学与医疗卫生方面的案例 。为使学生掌握医药信息学前沿的知识,适当时候还将开设XML与电子病历,数字医学图像,计算机辅助辨证 。这3门课程与前面的医药学基础课程“前后呼应”,为医药学基础课程找到了更有用的位置 。儘管这3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可使学生处于较高的起点,有利于推动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渗透,办出专业特色 。此外,这3门课程与信息方面的课程共同作用,可培养学生敏感的信息蒐集、分析和提炼意识,提高信息处理的应变能力 。九、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鍊学生实践能力而设定的教学环节 。本专业在理论教学基础上,遵循“四年不断线、一年一个台阶”的原则,加强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知识竞赛、课堂实验、课外辅导、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一)军事训练学生在第1学期必须参加为期2周的军事化训练 。(二)社会调查学生在每学年的暑假或寒假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或自己联繫的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以接触和认识社会,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知识竞赛每学年举行一次计算机知识竞赛,鼓励本专业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同时也欢迎其他专业学生参加,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四)课堂实验为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信息技术基础及套用、资料库套用基础、可视化程式设计、面向对象程式设计、网路资料库、网站设计与开发等,採取直接在机房内授课的方式,使理论课和实验课融为一体 。在四年期间,通过开放专业实验室,保证学生充足的上机时间,做到四年期间计算机和网路实践操作不断线 。(五)课外辅导本专业教师不仅注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贯彻教学思想、体现教学理念,还非常注重在第二课堂中继续引导学生,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研究和竞赛活动 。一是组织各类型的学习兴趣小组,通过专业教师的组织与辅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锻鍊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让学生参与院机房管理与实践,以充分发挥院机房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解决学生上机实践难的问题 。三是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学习,以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第3学期安排1-2次教学见习,使学生开阔眼界、明确学习目标 。第5学期安排1-2次教学见习,使学生了解信息资源,熟悉HIS中各种信息的採集和组织,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和认识,对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六)毕业实习与设计第7和第8学期为毕业实习与设计时间 。这阶段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掌握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技能,採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主要阶段有:1、毕业实习阶段 。要求学生以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实习单位需改善的某系统、流程、环节为研究对象,按照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思路,遵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套用信息化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进行现状考察、记录与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完成毕业设计的选题,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专题报告 。2、毕业设计阶段 。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通常以下面四种类型: (1)完成一个不太大的实际项目或在某一个较大的项目中设计并完成一个模组(如套用软体、工具软体或自行设计的板卡、接口等等),然后以工程项目总结或科研报告、或已发表的论文的综合扩展等形式完成论文 。(2)对一个即将进行的项目的一部份进行系统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组的细化) 。(3)对某一项计算机领域的先进技术或成熟软体进行分析、比较,进而能提出自己的评价和有针对性创见 。(4)对某一个理论问题有一定见解,接近或达到了在杂誌上发表的水平 。依据上述的论文类型,由于各类工作特点的不同,毕业设计阶段在蒐集整理论文的素材、组织安排论文的结构方面,应有所不同,做到有的放矢 。十、成绩考核为检查教学结果,衡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素质,学生所修读课程均要进行考核,并结合平时学习情况评定学习成绩,考试成绩载入学生档案 。考核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进行实际操作考试,根据实践课所占比例与笔试成绩相结合计算总成绩 。成绩考核办法及成绩评定均按照《湖北中医药大学学分制管理规定》中的各项条款执行 。教学实习与毕业实习期间,在各科实习结束时均要考核学生实习合格与否;毕业实习全部结束后还要进行有关科目的临床技能考核及有关课程的理论考试和毕业论文答辩 。十一、毕业及学位授予学生学完教学计画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考核合格,準予毕业,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授予学士学位的有关规定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医药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网路、信息管理及医药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路套用及维护能力、熟悉医药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的套用、管理及维护的複合套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医药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卫生经济学、会计学原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导论、管理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医院信息系统、病案信息管理学、医学文献检索、决策支持系统、程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资料库原理、网路资料库、网站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路与信息安全、医学数据统计分析、XML与电子病历、医学数据挖掘、数字医学图像、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学制学位:四年本科,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医疗卫生部门、医药企业及医药软体开发企业从事信息管理、卫生统计、病案管理、图书与文献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套用与维护工作;也可在医药研究机构、医药高等院校和医药卫生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医药软体)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医药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药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能从事医药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测评的软体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医药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普通物理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式设计、数据结构、资料库原理、网路资料库、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作业系统原理、软体工程、J2EE架构设计与开发、医院信息系统、网站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路与信息安全、XML与电子病历、医院信息化项目管理、临床信息标準与处理技术、远程医疗系统、医学信息学、医学数据挖掘、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学制学位:四年本科,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医疗卫生部门、医疗器械设计与生产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软体系统的套用、设 计、开发、维护和评测等工作;也可在医药研究机构、医药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科学研究“中医药信息学”重点学科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是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形成的一个研究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富、特色明显、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学科 。学科基本状况 中医药信息学科是湖北中医药大学的特色学科之一,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学科,学科现有成员3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5人,讲师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5人 。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 。学术带头人毛树松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中医标準化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医药信息技术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标準化和医学信息技术研究 。学科带头人赵臻教授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标準化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準化技术培训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信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计算机教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医药标準化、中医药信息技术、中医药数据挖掘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现有27年的学科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和丰富的科研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作风正派,敢于创新,思路开阔,能团结同事,在团队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 。学科教师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 。近10年来,出版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病证分类编码》、《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中医药标準化概论》、《中医药标準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医药标準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医院信息系统》、《湖北中医现状调查》、《中医病案管理学》、《中医药统计学与软体套用》、《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医药文献信息获取与利用》等20余部着作;在《武大学报》《湖北中医学院学报》、《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誌》、《医学信息》、《软体导刊》、《中国科技信息》、《数理医药学杂誌》、《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誌》、《中华中西医杂誌》、《光明中医》、《中国科学教育》、《中国科技信息》等国核心心期刊和其他刊物上发表了相关文章300余篇 。学科成员近10年来主持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省部级以上课题、项目40余项,主要有: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中医药标準规範技术体系研究--中医技术标準分类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十二五”中医药标準化发展规划研究》、《中医药标準基本体系框架和分类规範研究》、《中医医院信息化标準体系研究》、《中医药标準实施情况调研与分析》、《中医药标準体系建设的研究》、《中医药标準化技术培训》、《中医医院信息化标準体系研究》、《中医药标準保障服务体系—中医药标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中医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标準》、《全国各省市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方案研究》、《中医医院信息化示範单位及实施方案研究》,湖北省科技厅项目《辨证论治数理模型及其数位化研究》,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医药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湿热证量化诊断标準研究》、《中医药古籍文献标引与数位化技术研究》,湖北省卫生厅项目《湖北省中医现状调查》等 。学科成员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财政系统优秀软体一等奖、广州军区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三等奖、湖北省计算机优秀软体、重庆市计算机开发套用优秀成果奖等40余项奖励,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二)学科优势与特色1.中医药信息标準化研究中医药信息标準化研究的内涵为:一是中医药信息表达的标準化;二是中医药信息交换的标準化;三是中医药信息处理与流程的标準化 。学科中医药信息标準化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及特色是始终坚持机制创新,以老带新,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鼓励大胆探索,鼓励学术争鸣,鼓励学术交叉,鼓励多学科合作 。在中医药信息标準化科学技术、信息的分类编码、中医药信息标準化框架研究、中医药信息标準化分类研究等专业技术领域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始终将研究的首要目标定位在国家中医药信息标準化发展需要的高度,特别注重中医药信息标準化的“思路与方法学”研究和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及紧迫性的中医药信息标準的编制研究 。主持了我国中医药第一部国家标準《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编制、《全国主要产品(中药部分)分类与代码》的编制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共同关心的中医药信息标準化研究的基础上,始终保持着团队多学科背景、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团结稳定的优秀中青年队伍,是行业内从事中医药信息标準化技术研究,基础最好、时间最长、成果最多和水平最高的团队之一 。2009年,我校王华校长、毛树松教授代表我国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传统医学国际标準专家会议及在香港召开的世界传统医学国际标準研讨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于我们在中医药标準化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及研究水平,在我校设立“国家中医药标準化技术培训与研究中心” 。近5年我们承担了全国多期中医药标準化技术培训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药标準化人才 。2.中医药数据分析与利用研究中医药数据分析与利用研究的内涵为:基于中医药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与信息,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关联分析方法、信息计量方法等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和高性能计算、资料库等信息技术,对科技文献数据集进行主题提取、信息计量、语义分析,形成辅助科技评价指标、模型与科技评价套用系统,为中医药管理、临床、科研提供决策支持 。学科中医药数据分析与利用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及特色是在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医医院信息化系统实践与管理,在基于中医医院信息化系统中获得的数据与信息,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关联分析方法、信息计量方法等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和高性能计算、资料库等信息技术,对其进行主题提取、信息计量、语义分析,形成辅助科技评价指标、模型与科技评价套用系统,为中医药管理、临床、科研提供决策支持 。我校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最早开办了本科专业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医院信息化方向)和医学信息工程(医学软体方向),并招收中医药信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博士研究生 。确立了依託学校中医药学科资源,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国内同类院校中先进水平的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总体目标 。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带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培养为中医药现代化服务的信息技术套用型人才 。3.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研究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研究内涵为: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保护、存储、处理、传播 。我校作为中国教育网华中地区二级接点单位(华中地区仅有二家)、中国中医药科技数据中心湖北中医学院分中心,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和特色是积极参与《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药科技数据群》、《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多次参加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有关中医药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文献数据)的整理、加工、利用等工作 。并对古籍及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及其深度利用,海外文献的收集、整理与深度利用,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共享服务;对中医药文献数据进行鉴定、收集、存储、传播、检索和分析研究等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面临的机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对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为加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中医药创新领域中的套用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国家16部委联合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从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全局出发,明确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提出了六个优先领域 。国家为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将重点落实加大投入、政策扶持、组织协调三个方面的措施,我们可以利用政策优势加快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根据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而异、複方用药等认识论和方法论特色,集成生物医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複杂科学等研究方法,建立面向未来医学、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特色相适应的方法学体系,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重点开展辨证论治个体化干预过程的临床信息採集与複杂数据分析方法、中医药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中药複杂成分及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中医药继承与技术创新等现代方法学研究 。”为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面临的挑战我校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从外部发展条件看,全国各中医院校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兄弟院校中医药信息学学科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建设步伐,整体优势开始显现;从内部来看,我们自身学科队伍结构还不甚合理 。缺乏兼具中医药学和信息学的高层次、複合型学术人才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根据信息工程学院“适度扩大规模,合理调整结构,重在提高质量”的办学要求,争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主攻方向,以争取完成博士点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强中医药标準化与信息技术研究平台软硬体建设力度为重点,紧紧抓住国家大力促进中医药信息科学创新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信心、增强紧迫感、乘势而上,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形成教学、科研并举,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互动,构建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学科建设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