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寻找废帝建文帝真的需要郑和七下西洋?( 二 )


永乐三年(即1405年) , 郑和奉皇帝的命令 , 率领28000余人、40余艘船 , 从苏州刘家河出发 , 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 。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为止 , 郑和带队总共7次下西洋 , 每次的人员、船只规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没有什么差别 。按照永乐皇帝朱棣的诏书 , 下西洋的目的是扬我天朝国威 , 让四方蛮夷归服 。不过根据《明史·郑和传》透露 ,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 , 欲觅踪迹” , 也就是说 , 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 , 所以派郑和去寻找这个废帝的下落 。
网络配图
这的确是一个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 。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 , 古代中国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 , 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 但按照正统的说法 , 朱元璋的位子是要传给大儿子的 , 大儿子早死 , 所以才传给了大儿子的大儿子 , 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 皇位根本没有朱棣什么事儿 。朱棣夺位之后 , 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绝为他服务 , 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写下“燕贼篡位” , 愤怒的朱棣灭了方孝孺的九族后还不解恨 , 连带着方孝孺的弟子、朋友一并杀戮 , 这就是所谓的灭十族 。
这种维护正统的观念在古代异常强大 , 所以一天不能确定建文帝已经死了 , 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 。这样看来 , 让自己的心腹郑和兴师动众地去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 并不算是铺张浪费 , 事关自己的宝座 , 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
但是这个理由无法解释朱棣为什么让郑和前后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时朱棣已经死了) , 从永乐三年一直找到永乐十九年 。第一次下西洋 , 郑和的船队就已经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带的古里 , 并在那里立碑留念 , 碑上刻字“去中国十万余里 , 民物咸若 , 熙嗥同风 , 刻石于兹 , 永示万世” 。如果仓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还远的地方 , 那得在海上以刘翔一般的速度飞奔了 。寻找一个生死不明的废帝 , 根本用不着下西洋这么多次 。
所以 , 寻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个附带任务 。那么扬我国威是不是主要任务呢?明朝的确有这样的传统 。朱元璋开国之初 , 就派人奔赴日本国和东南亚各王国 , 宣布现在中土是明朝了 , 各位要积极前来朝贡 , 还把许多东南亚王国列为“不征之国” , 那意思就是天朝不会派兵攻打你们 , 你们不用害怕 , 我天朝过去不称霸 , 现在虽然强大了 , 但还是不打算称霸 , 只是你们一定得来朝贡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 , 经过朱元璋这么大肆宣传 , 早就被东南亚各国所知晓了 , 本来不需要再去宣传 。不过朱棣篡位之后 , 为了打扮自己的“正统”形象 , 还是很有必要再次对外宣传宣传 , 让国际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换的明朝新皇帝 。
郑和下西洋在外交上的确下足了功夫 , 每到一国 , 就和国王搞好关系 , 撒下大把的财物 , 力邀国王派出使节回访天朝 , 甚至有些国王还亲自动身回访天朝 。当然 , 那个时代不是联合国里一国一票 , 大家平等的当代 , 当年那些东南亚国家国王虽然贵为国家元首 , 其实比部落酋长强不到哪里去 , 随便带一些土特产去明朝 , 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 顺便旅游一下见见世面 , 还不用自己掏路费 , 何乐而不为呢?有些小国国君甚至在旅游期间 , 病死在大明王朝境内 , 真是此间乐 , 不思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