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的却月阵为何昙花一现?却月阵简介及其局限( 三 )


魏军见晋军立营已毕,这才恍然大悟,向晋军展开围攻 。朱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向魏军,向其示弱 。魏军果然中计,认为晋军众少兵弱,遂三面而至 。这时长孙嵩接到消息也率3万骑兵助战,一起猛攻晋军 。朱超石遂令士卒改换大弩猛射,并选神射手用箭集束发射,给魏军以重大杀伤 。但魏军由于兵源充足,反而愈战愈多,随着双方距离的缩短,晋军弓弩逐渐失去作用 。朱超石又命将士将所携带的千余张槊,截断为三、四尺长,用大锤锤击进行杀敌,一根断槊便能洞穿三、四名魏军 。由于弧形的迎击面小,所以魏军越向前,所受到的杀伤也就越大 。魏军逐渐抵挡不住,“一时奔溃,死者相积”,晋军阵斩阿薄干 。魏军退还畔城,朱超石与胡籓、刘荣祖等率骑兵发起追击,虽为魏军包围,但激战竟日,终于大破魏军,斩获千计 。刘裕见晋军取胜,又遣振武将军徐猗之率5000人渡河,攻越骑城,途中又遭到魏军的包围,徐猗之用长戟结阵抵抗 。不久,朱超石赶来增援,魏军遂闻风而逃 。
意义:
此战的胜利,给魏军以极大震慑,魏明元帝吸取教训,听从谋臣崔浩的建议,不再与晋军为敌 。刘裕取胜后,率水军沿黄河顺利西进,于四月下旬到达洛阳,参加攻打长安的作战 。水军的及时到达,对战争的了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刘裕正是在陆军进展不利的情况下,令水军沿渭水而上一举攻占长安,灭亡后秦的 。
四、“却月阵”的局限性
【刘裕的却月阵为何昙花一现?却月阵简介及其局限】刘裕凭“却月阵”以近2700名步兵破魏军3万多骑兵,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现在的很多军事爱好者一谈及以步制骑的问题时,必言“却月阵”之妙 。但让人不解的是,“却月阵”就像昙花一现,虽然史书中记载详细,但此役过后,再无人使用此阵,让人疑惑丛生 。在这以后,只有明朝时戚继光在西北对蒙古骑兵的作战中用车结阵、大破蒙古铁骑的战例能勉强算有些相似 。戚继光在草原上令步兵用铁甲战车结阵,使得蒙古骑兵的机动性无从发挥,同时发挥明军步兵在火器上的优势,最后以明军骑兵包抄大破蒙古小王爷部的战例有些类似 。所不同的是,明军在草原上作战,而晋军则是背靠黄河;明军倚靠战车,晋军则倚靠水军;明军杀伤敌最大的武器是火器,如火炮、火枪等,晋军则用强弓硬弩和长矛 。虽然相隔了几乎千年,但戚继光显然是从刘裕“却月阵”的战例中悟出了精髓 。由此可见,中华5000年历史上虽然有很长一段历史是提倡“儒学”、“海内共存”,但众多军事家还是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及魄力,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胜利 。这些胜利“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在于,其都是在与北方的游牧民族骑兵作战时所取得的 。也正是靠着这些卓越军事家的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中华5000年的文明才得以延续至今,不象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皆在游牧民族骑兵的入侵下土崩瓦解(如拜占庭帝国) 。
五、刘裕的指挥水平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刘裕是在战术上敢于创新的军事家,即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巧妙布阵,利用优势弥补了自己的短处,使“却月阵”成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术,充分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
刘裕在此战中的军事思想具体表现在:在战术革新上,他吸取了早期阵法的不足,大胆地将水军用于阵中,利用水军的优势来克制骑兵,开创了战术史上的新篇章 。在战术指挥上,他采取弧形方式列阵,增加抵抗能力,又将弩、槊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杀伤力 。在兵力配置上,他将几个兵种结合起来,协同作战,以水军为后援、以战车列阵御敌、以步兵杀伤敌人、再以骑兵发起追击 。在作战指导上,他适时选择战机,利用魏军的挑衅,做到“临境近敌,务在厉气”;十分巧妙地选择战场,使自己能够安全占据制高点;利用阵中士卒的心理,将其置之死地,以绝士卒后退之心;抓住敌人迟疑之机,迅速派兵跟进布阵;利用魏军的人多势众的心理,示弱纵敌;取胜后又及时派兵增援,适时发起追击 。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刘裕部署周密,水路各军配合密切,谋略运用完美,战术使用得当,使强大的魏军铁骑无机可乘,处处被动,堪称战术史上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