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创作中篇小说 海上钢琴师( 二 )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创作中篇小说 海上钢琴师

文章插图
在朋友MAX的眼中,1900的生活範围是狭小的,狭小到他的整个一生都只在“佛吉尼亚人号”船上度过,至死都没有踏上陆地一步 。他的生命始于此,也终于此 。1900以这种离奇的生活经历,犀利地揭示了现代人心中的一道伤痕——孤独感 。在心理学里,孤独感是指长时间地独处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指在孤独环境下的一种心理反映 。1900的孤独仅仅是由于环境的隔绝而产生的,而现代生活中的现代人,一方面生活在熙熙攘攘甚至是拥挤的人群中,另一方面却像得了感冒似的被孤独情绪包围着,这种身处闹市的孤独却发自人们的内心深处 。面对着种种欲望的破灭,激烈竞争阴影下的身心疲惫,信任感的丧失危机以及浓浓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些都无不使现代人产生了要去关闭感受社会情感大门的愿望,孤独感反倒成了现代文明带来的“富贵病” 。每个人都在心中或多或少地守着自己的“佛吉尼亚人号”,不但守着,还愿意像1900那样享受这种“孤独”,把“佛吉尼亚人号”视为永恆的家,精神的寄託,生命的堡垒 。但是,这种孤独感毕竟是消极的,就像1900的命运悲剧一样,一旦被这种“孤独病毒”感染,就不愿从自己心中的“佛吉尼亚人号”中走出 。孤独感也就成了现代人悲观情绪的墓志铭 。1900享受孤独的情绪是美丽而悲怆的,但是这种美丽是一种病态的美丽,隐藏在他命运悲剧背后的潜在因素是一种“恐惧感” 。这种恐俱感来自他幼小的心灵,并在他成年之后结出了毒果 。作为一名弃婴,人生的开始就是一个悲剧 。虽有养父的疼爱,但因养父怕失去他而不让他离船一步的恐惧感慢慢注入他的心灵 。成年后的1900虽然显现出令人瞩目的音乐才华,但心里的恐惧情节却注满他的孤独人生,导致他人生的残缺 。“佛吉尼亚人号”是1900生活着的世外桃源,而陆地世界是他所恐俱着的“猛虎遍地的国度” 。“我眼中的整个世界,美丽而可怕 。太过美丽 。恐惧带我后退 。重新回到船上,永远 。”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使他产生了对陆地某种程度上的隔阂,甚至是敌意 。越是恐惧,越是封闭,甚至连最美最纯的爱情,飞黄腾达的前途都无法激起他人生的支撑点 。这种恐惧感不仅推进着情节的发展,还作为一种氛围,瀰漫了整部作品,使其成为恐惧意识的艺术升华 。与孤独感一样,1900的恐惧感也被现代人感同身受着 。面对现代社会的生存竞争和精神危机,人们也往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怯懦、迷茫和恐惧 。在这种阴影下展现出的往往是人性的懦弱和自主有为精神的缺乏 。可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一份子,不是与社会相对立的东西 。儘管怀有令人懊恼的恐惧感,可生活还得继续 。1900则给读者展示出了一种另类的美好人生 。“一架钢琴 。琴键是始,琴键是终 。”“琴键之上,音乐无限!这一点,令我欣喜,生命也得以延续 。你弹奏着自己的幸福,在那并非无尽的键盘上 。”1900的确是幸福的,他的爱,他的智力甚至整个人生都被那架钢琴所占用,他不允许这部分爱和智力涉足他不擅长的领域 。恐惧把1900关在一个排外的小圈子里,让他忘却了外面冰冷的世界,这种另类美好人生是其恐惧心理的艺术升华 。但是,这种消极情绪并不能使现代人也去效仿,因为美好的人生只能存在于美好的社会中 。虽然某种爱好使人们暂时享受着幸福,但这也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的手段,使人暂时忘却眼前的恐惧 。作者简介巴里科,于1958年生于都灵 。巴里科最初的职业是音乐评论家和社论撰写人,还製作过一些广播和电视节目 。1991年,他的第一部小说《愤怒的城堡》一面世,就获了坎皮耶洛精选作品奖(Premio Selezione Campiello),并且被译成多国文学 。1993年,《海》的出版又为他赢得了义大利维亚雷焦文学奖(Premio Viareggio)的殊荣 。而读者对他近几年出版的新书《蚕丝》和《都市》,同样好评如潮 。除了小说,他还致力于尝试剧作创作,他的独角戏剧本《二十世纪》不仅在义大利各大剧场频频上演,还被改编成电影《海上钢琴师》 。为了使广大的文学爱好者能有一个和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为了能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传授给更多的人,巴里科还在他生活的城市都灵开了一所名叫“杰尼霍尔登”(“Holden”)的写作学校,在创作的同时,开始了他的教授生涯 。译者介绍周帆:职业经理人,通晓义大利语、法语、英语等多门外语 。200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中国第一批义大利语硕士之一 。吴正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义大利文学)、知名译者,译有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我们的祖先》《不存在的骑士》等文学作品 。目录海上钢琴师 / 周 帆丝 绸 / 吴正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