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 二 )


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

文章插图
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管委会挂牌成立刘云辉在致辞中说,设立大遗址保护特区,对汉长安城遗址区进行整体保护,是探索大遗址保护新途径的有效尝试,更是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创新之举,必将继续在全国起到示範和引领的积极作用 。希望特区的建设立足于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套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保护好汉长安城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 。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民众生活提高、城乡基本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将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建设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民生工程的典範 。通过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的建设,积极推动陕西大遗址保护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新道路,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文物局副巡视员周魁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杨殿锺,副市长、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段先念,市政府秘书长王德安等出席 。西安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未央区主要负责同志,规划设计、考古方面的专家和遗址区民众代表参加揭牌仪式 。特区建设按照《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特区建设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相融合”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分步实施”等“四大原则”进行 。特区规划範围总面积为75.02平方公里,包括城址区、建章宫遗址区、礼制建筑区和景观协调区,分三个阶段实施 。2012年起至2013年12月为第一阶段,启动、完成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这也是特区先期启动项目 。项目範围西至西三环路东缘,北至直城门大街北缘外扩20米,东至安门大街东缘外扩20米,南至护城河外扩30-100米不等,包括西安门外由城市快速干道进入遗址入口区域,总计7.14平方公里 。项目内容主要包括申遗区域内建筑拆除、环境整治、道路系统建设、遗址保护展示、考古工作现场展示、博物馆建设等 。2013年7-8月接受国际专家验收 。第二阶段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成汉长安城遗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规划调整和主要文物本体的保护和展示 。全面启动特区建设範围内的基础设施 。第三阶段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启动特区整体保护和建设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使其成为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科学高效、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区,成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为建设西安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文化支撑 。工作会议2011年,陕西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和西安市政府在西安召开了“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会议”,标誌着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和遗址特区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并就如何做好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统一思想,科学保护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特区应是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通过改善遗址区内文化景观和生态景观,带动周边区域综合价值提高,以此效益“反哺”大遗址保护,从而实现大遗址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必须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严格遵循《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的有关要求,在考古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全面揭示汉长安城遗址的文化内涵,实现文物保护、生态建设、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等多方共赢 。二是要新体制,加强管理 。陕西省、西安市在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面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是汉长安城遗址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处大遗址,需要在细緻考古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决定保护方案,探索新的保护机制和实施模式 。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深入研究解决大遗址保护和特区建设中的各类问题,探索出一条新的保护途径,让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成为具有全国示範意义的成功典範 。他认为应该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特区领导责任制考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保护好文化遗产作为特区管理委员会的最大政绩,以此来避免片面追求GDP增速和短期项目效应带来的一些负面效果 。三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整合文化遗产资源,从全省、全市的角度统筹考虑环境整治、保护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几方面的问题 。按照《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和《合作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框架协定》,有序地开展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相关保护、展示工程 。同时,加快遗址区内居民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大遗址保护工作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积极力量,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大遗址保护,让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程成为一项民生工程、民意工程和民心工程 。四是加强研究,完善保障 。进一步丰富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管理的标準体系建设,为大遗址保护和特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明确土地政策,科学规划大遗址保护用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发挥大遗址周边用地的多重功能,提高整体效益 。大遗址保护区内在考古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合理保留现状耕地、园地、林地、水面等,因地制宜地保持良好的大遗址保护特区环境 。五是尊重专家,听取意见 。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大遗址的保护必须高度重视专家的智力保障作用 。专家的谘询和监督要贯穿包括保护规划、工程方案、项目实施、监督监理、检查验收等在内的大遗址保护和保护特区建设的全过程 。将专业谘询意见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发挥多学科、跨领域综合研究的优势 。单霁翔表示,国家文物局支持陕西省设立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项目将是国家文物局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并且加强督察保障工作,保证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的合法、有序开展 。国家文物局在研究安排专人负责联繫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相关审批事宜,在符合程式、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审批汉长安城遗址的有关方案,也考虑委派有关同志前往大遗址特区管委会挂职,参与具体管理工作 。通过积极参与的方式,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确保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及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单霁翔认为,理想的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应打破原有行政区划,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分项实施,争取对不同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实现一处,保护展示一处 。通过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居民搬迁、环境整治、展示利用,使该区域成为文化深厚、生态优美、生活舒适、极具文化活力的城市综合区域 。当人们进入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映入眼帘是一处处得到妥善保护的考古遗址,考古遗址周边是一片绿海,有农田、有湿地、有草坪,也有村庄,村庄里的房屋都是传统形式的低层建筑,成为一个有历史感的绿色空间 。人们在考古遗址公园里面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放鬆心情,休闲散步,生活在大遗址保护特区里的人们也过着更好的生活,从事着有尊严的工作,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 。合作共建2013年4月2日上午,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第二次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省长娄勤俭,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副省长白阿莹出席会议并讲话 。西安市市长董军表态发言 。汉长安城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 。2010年7月,国家文物局与省政府签署了《合作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框架协定》,将汉长安城大遗址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期间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2011年9月,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召开了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第一次工作会议,确定了合作共建工作机制,同时也标誌着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娄勤俭强调,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也是打造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的重要工作,省级有关部门和西安市要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从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全局的角度谋划和推进这项工作,统筹考虑文物保护、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积极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走出一条大遗址保护的新路子 。励小捷指出,汉长安城作为全国首个大遗址保护特区,陕西省和西安市在大遗址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工作卓有成效 。作为一个位于城市核心区域的大遗址,一定要把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关係,并与城市规划做好衔接 。国家文物局将继续大力支持,使汉长安城这个国家的、民族的、辉煌的历史遗蹟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和展示 。魏民洲指出,汉长安城大遗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留给西安最珍贵的记忆,保护、建设和展示好汉长安城大遗址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西安市将按照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举全市之力,努力把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工程,展示西安形象的生态工程,惠及人民民众的民生工程 。白阿莹指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有关各方要按照合作共建框架,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做到保护和利用有机统一 。建设中要突出重点,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开放一个,同时要确保项目质量,能经得起历史和民众的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