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 三 )

第一产业2015年,全年渑池县粮食总产量19.3万吨,比2014年增加2.5万吨,增长14.8% 。其中,夏粮产量10.8万吨,增长22.7%;秋粮产量8.5万吨,增长6.3% 。第二产业2015年,渑池县工业增加值增长5.3%,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增长8.6%)相差3.3个百分点,增速比2014年回落7.0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1.5亿元,比2014年增长5.5%,位居三门峡市第4位,增速比2014年回落8.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消费品市场2015年,全年渑池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7亿元,比2014年增长11.6%,居全市第3位 。全年渑池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保持在11.5%左右,波动较小,总体增长平稳 。金融信贷2015年,12月末,渑池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9.1亿元,较年初增加12.9亿元,较年初增长12.1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7.5亿元,较年初增加15.3亿元,增长21.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1.2亿元,较年初增加6.9亿元,增长12.7%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2012年,渑池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417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4498人 。渑池县普通国中在校学生14521人,普通国中入学率达100%,国小在校学生31542人,国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稚园在园幼儿数11083人 。文化事业2012年,渑池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达12万余册,乡镇文化站12个 。卫星地面接收站4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7.49%,广播人口覆盖率达 99.25% 。

渑池县

文章插图
仰韶文化博物馆医疗卫生2012年,渑池县共有卫生机构23个,病床1358张,卫生技术人员1167人 。农村乡镇卫生院15个,卫生技术人员394人,病床545张 。2012年,全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258689人,参合率达98.79%,渑池县受益民众达212161人次,补助金额7248.34万元 。通信设施2012年,渑池县城乡固定电话年末拥有量14005部,行动电话用户229331部 。城镇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8部/百户,行动电话普及率246部/百户 。交通运输渑池县2012年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完成667.5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10946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8%,公路旅客运输量1104万人,客运周转量4192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3% 。
渑池县

文章插图
310国道渑池县段街景风景名胜仰韶大峡谷仰韶大峡谷北邻黄河小浪底库区,占地50平方公里 。由原始聚落、养生谷、禅趣谷、龙虎峡、卧羊峡、金灯峡等六条大峡谷组成 。岱嵋山风景区位于渑池县北部南村乡西山底村境内,东临新安县,北临小浪底库区,距渑池县城55公里 。该景区由相对高度差别不大的16座山峰组成,依次为梳妆檯、南天门、钟峰、望相峰、月老峰、抱犊峰、凤凰岭、燕子峰、金坛峰、睡仙峰、息壤峰、千佛山、万佛山、大独立峰、小独立峰、元帅寨 。山脚下柏帝庙中有一周代古柏,高27.5米,胸围9.5米,遮天蔽日,枝繁叶茂,黛色参天,号称“黛嵋帝柏” 。景区内行车路、观光步道、中心服务区、滑道、缆车等配套项目及黛嵋庙、小浪底水库观光游、西山底农业观光园等 。五凤山风景区五凤山风景区位于渑池县仁村乡境内,314省道横贯东西,景区东临洛阳青要山风景区,西接韶山森林公园,北与仰韶大峡谷为邻,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十大景区、百余个景点,主峰凤冠顶海拔1206米 。这里有二龙珠、安乐寨、木兰山、点将台、鸡仙洞、凤山峡谷、一线天、九龙洞、卧虎山、天然大溶洞等自然景观,、还有陕州行署旧址、雪白民居、马刨泉事变遗址、凤山寺等人文景观 。景区主服务区及配套设施,各景点开发,主服务区至各景点道路、步道及配套设施 。毗邻314省道,水、电、通讯设施齐全 。黄河丹峡风景区黄河丹峡风景区位于晋豫黄河大峡谷小浪底库区中段、渑池县坡头乡境内,距渑池县城35公里 。景区整条峡谷由红色的石英砂岩组成,属典型的丹霞地貌 。峡谷长8公里,宽2-30米,海拔落差200-600米,景区整体形成“U”字型,谷内怪石林立、峭壁千韧、古树参天、飞瀑湍急,汇集了奇山、怪石、险谷、清溪、深潭等多种奇特的自然景观 。黄河丹峡以“一日走进峡谷,一日览尽黄河”为形象定位,打造黄河文化体验的峡谷观光旅游景区 。道路拓宽硬化等基础项目,黄河漂流、空中飞车、縴夫绝唱、小浪底观光游、黄河蹦极、丹峡攀岩等景区配套项目以及石佛峡、锥子山、凤凰山等旅游开发项目 。景区主干道已铺设砂石路,观光栈道、步道及游客服务中心已建成 。有120座游艇一艘,小型游艇2艘 。古秦赵会盟台古秦赵会盟台位于县城西南1公里处,在渑水、羊河汇流的台地上,解放军驻渑池某部军营门口 。“盟台夕照”是渑池八景之首 。会盟台饱经沧桑,历代不断予以修葺、重建 。明万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知县王之都建亭于台上,后毁于兵燹;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知县甘扬声重建碑亭,后又遭损毁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和章士钊等倡仪重修,由陆军军医监郭昌锦主持,历时4年落成 。台呈梯形立体,四面各砌石阶,顶部竖一碑塔,呈四稜锥形,高2米,每面宽38厘米,东面镌刻蒲城寇遐隶书“古秦赵会盟台”六个大字,其余三面镌刻的是章士钊所书本人填写的《唐多令·景蔺》词一首以及卫立煌、郭昌锦撰写的《重修秦赵会盟台记》和《重建秦赵会盟记》 。“文化大革命”中,会盟台遭受破坏,护台基石和四面台阶被全部拆除,唯存台顶碑塔 。1985年县人民政府在原存遗蹟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地平至亭顶高22米,其中台高14米,东西两面各砌台阶52级,台上亭高8米,系双层八角挑檐尖顶式仿古建筑,亭正中竖一四方碑碣,西面为“重修古秦赵台碑记”,东、南、北三面分别为中国着名书法家舒同、楚图南、肖劳的题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