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千年竹简与百年清华的相遇: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破译十年” 吉尼斯记录入职背景调查( 三 )


学古探微:回应历史赋予的时代课题
清华大学校歌中,“致知穷理,学古探微”一句有鼓励年轻学子学习前人遗产、探索未知世界之意 。学术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学人的接力,出土文献中心为此做了很多新的有益尝试,“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即是其中的范例 。
2014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牵头,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安徽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11家国内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重镇共同组建“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这是“2011计划”中唯一的基础文科类协同创新中心 。
协同中心依托清华大学开始进行出土文献专业的本科生自主招生 。在扎实专业的基础上,为学生增开相关课程、配备读书导师并鼓励参与学术活动,尽早激发年轻学子对出土文献专业的学术志趣 。对于研究生,协同中心内部建立起交换访问制度,每年春天举办面向整个协同中心的研究生培训班,并通过专门的派出计划,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地高校建立合作培养机制,拓展青年人才的国际视野 。“博士创新资助项目”、“李学勤裘锡圭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等专项奖励设置,也不断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
创新中心组建之后,还一直努力探索出土文献研究领域大规模协同研究的模式和体制 。几年来,协同创新中心各单位陆续主持整理了清华简、马王堆汉墓简帛、五一广场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秦简、北大汉简、安大简等数批珍稀出土文献资料,并与文博系统深入合作,参与了海昏侯简、肩水金关汉简、走马楼西汉简等材料的整理 。同时,协同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牵头了甲骨文的整理研究、北京大学进行了青铜器与金文相关材料的整理发掘 。
清华简局部-八卦图
“我们的学科在文史大范围中关系到中华文明的根脉和主流,特别合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的要求,有其特别意义和创新性”,李学勤说 。沿着通力协作的路走下去,出土文献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将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索寻之旅,为新时代的文化重建贡献更大力量 。
走出书斋: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在2016年开馆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展厅,“竹简上的经典”曾作为常设展览之一,向来访者讲述清华简的故事 。而早在2013年,“写在竹简上的中国经典——清华简与中国古代文明”专题展览就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美国达特茅斯大学(Dartmouth College)图书馆展出 。
《竹简上的经典—— 清华简文献展》
推动史学的大众化与通俗化,中心同仁积极走出书斋,为普通民众、为中外友人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接近出土文献架起了桥梁 。这便是李学勤先生所说的“任何一门学问,最后总要回归社会”,将学术研究的结果用恰当的方式告诉给大家,“这是我们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 。”
以清华简及相关研究为主题,中心多年来主办、承办各类学术会议21场,举行学术讲座近50场 。老师们撰写《古文字初阶》《青铜器入门》《走近清华简》等通俗学术著作,登上“王国维学术讲座”、“光明讲坛”、“开讲啦”等校内外交流平台,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故事写文化,与大家话文明 。
部分主办刊物书影
清华简这个巨大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明亲切可见的实物证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学术价值在海内外亦得到通畅传播和高度认可 。中心与美国达特茅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等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在众多中文学术研究成果之外,还发表英文、日文相关研究著作十数种、论文数百篇 。今年,芝加哥大学夏含夷教授研究清华简《程寤》的论文发表于《亚洲学会学报》时,刊物还特地用《程寤》竹简图版制作了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