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宁可自刎也不过江:缺乏忍辱负重的意志( 二 )


网络配图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 , 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 。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 , 火烧阿房宫三个月 , 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 , 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 。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 , 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 , 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 , 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 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 。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 , 万念俱灰、狼狈不堪 , 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 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 , 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 , 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 , 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
还有一种说法 , 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 , 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 。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 , 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 , 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 , 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 乌江亭长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 , 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 。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 ,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 。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 , 经过实地查勘考证 , 项羽确死于东城 , 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 , 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 。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 , 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 , 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 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 , 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 , 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 。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 , 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 , 往江东方向逃跑 。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 , 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 , 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 , 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 , 听从项羽调遣 , 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 , 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 , 抗拒刘邦 。
网络配图
如果项羽顺利渡江 , 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 再一次击败刘邦 。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 , 就是渡过乌江 , 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 , 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 , 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 , 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 , 也不是自刎而死 。
但这种说法同样充满了推测和猜想 , 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 。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 , 两汉时期的东城县 , 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 。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 , 越过江淮分水岭 , 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 , 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 。晋太康六年在设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 。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 , 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 。”也就是说 , 在楚汉战争时期 , 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 , 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 , 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 , 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