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官都卖的汉灵帝:一位酷爱做买卖的皇帝( 二 )


皇帝的买卖越做越大 , 光靠区区“导行费”就不够了 。于是汉灵帝开动他的经济头脑 , 想出各种各样搜刮的办法 。他贴心的“爹妈”张让、赵忠也给他献计献策 , 叫他以修宫殿、铸铜人为名 , 加收田税 , 每亩多出十钱 , 如此自然聚敛到一批财富 。但灵帝还不满足 , 又下令各州郡输送材木、文石到京城洛阳 。让宦官掌握验收大权 , 检验时百般挑剔 , 判定不合格的 , 强迫各州郡以原价的十分之一贱卖 , 宦官随后又卖回给各州郡 , 赚取差价 。州郡买了这些不合格的材木 , 运送到洛阳 , 宦官依然说不行 。就这样反复操弄 , 运来的木材堆积如山 , 到后来都烂掉了 。宫殿过了几年还没修成 , 灵帝却从其中大赚了一笔 。至于各州郡吃了这场大亏 , 不免要把损失都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 他却不管了 。
网络配图
不过 , 汉灵帝也渐渐发现 , 劳心费力地想这些敛钱之方 , 虽然有效 , 但也还是太过麻烦 。自己既然做了皇帝 , 就要发挥一下皇帝这个资源的优势 。终于 , 他发现了皇帝手中掌握着一种独一无二的热销产品 , 那就是官位 。
这个绝招还是他的母亲董太后给他提供的 , 董太后出身小家 , 本来就是一个嗜财如命的人物 , 忽然一夜之间飞黄腾达做了太后 , 这份贪欲就更是涨到了极点 。灵帝的四处搜刮 , 买田置地就曾经得到过她的大力支持 。现在看到宝贝儿子又一次为弄钱而发愁 , 与他同心同德的董太后自然也十分焦心 。但是 , 田赋已经提高得差不多了 , 供奉之物又早就进了汉灵帝的私囊 , 再找生财之路可不那么容易了 。这时 , 董太后得知前代有过卖官的事情 , 顿时感到这是一股巨大的潜在财源 , 立刻喜上眉梢 , 报告给了儿子 。具有商业头脑的汉灵帝也一拍即合 , 马上下诏 , 在上林苑设置了卖官的机构 , 公开卖官 。
东汉的卖官起于邓太后 , 但那时只是偶尔为之 , 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征富人之钱来“佐国之急用”而已 , 并没有将之作为生财的工具 。但汉灵帝的情况就有所不同 , 他可是把这个当作天字第一号买卖来做的 , 自然不满足于前代的那种小打小闹 , 而要“正规经营” , 于是就对各项官职明码标价 , 列出一张价目表来 。当时初步定下的价格是:年俸600石的官职600万钱 , 2000石的官职2000万钱 , 依此类推 , 按官定价 。除了皇帝的位子不卖之外 , 上至三公 , 下到县令 , 统统可以拿钱买到 。即使是国家选拔的特殊人才 , 也要交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费用 。如果是肥缺或者重要职位 , 就得另外加钱 。当然啦 , 这么直接地说拿钱买官毕竟有点不太好听 , 于是对卖官所得的钱 , 就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叫“礼钱”——只是赤胆忠心的官员给朝廷送礼嘛 , 于是买方卖方 , 就都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了 。
网络配图
汉灵帝的这场卖官大买卖从光和元年(178年)一直做到中平元年(184年) 。买卖做久了 , 价格也就要随行就市 , 有所调整 。地方官由于直接临民 , 刮起地皮比较方便 , 售价就要比朝官高上一倍 , 各县贫富不等 , 县官售价也就各不相同 。不但平民想做官要买 , 就是官吏想升迁 , 也得出钱 。为了激励他们出钱的踊跃性 , 求官的人还可以估价投标 , 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 。当然 , 买官的价格并不固定 , 也可以根据求官人的身价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增减 。比如崔烈想当司徒 , 因为他出身于北方的名门望族 , 又是个大名士 , 便通过关系 , 只花了五百万钱就买下了价值一千万的司徒 。到册拜之日 , 宫廷举行隆重的封拜仪式 , 灵帝亲临殿前 , 百官肃立阶下 。望着崔烈春风得意的样子 , 灵帝突然觉得他这司徒一职来得太便宜了 , 忍不住惋惜地对随从亲信嘟哝:“这个官卖亏了 , 本来该要他一千万的 。”旁边的中常侍便插嘴道:“他能出五百万 , 已经很不错了 。陛下您要有点品牌意识 , 像崔公这样的冀州名士 , 岂肯轻易买官?现在连他都认可陛下的产品 , 正好给我们做免费广告 , 以后这官位就会更畅销了 , 陛下还担心收不回本来?”事后 , 崔烈的儿子对他说:“大人实在不该买这个三公 , 外面议论纷纷 , 都嫌这官有铜臭味 。”“铜臭”这个典故就是从这儿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