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化学家领衔一战毒气战:一战化学武器的由来 化学世界之最( 二 )


与此同时,哈伯指导巴斯夫、拜耳等化工公司加紧生产钢瓶、液化装置、氯气等,积极备战氯气攻击 。他不仅为德军派遣科研人员,还亲临前线选定氯气部队驻扎地 。在他的精心准备和策划下,德军在伊普尔战役中成功实施氯气攻击 。
这次攻击造成协约国军队1.5万人中毒,5000多人送命 。战场上的胜利并没给哈伯带来多少喜悦 。同为化学博士的妻子伊梅瓦尔恳求他放弃这种惨无人道的武器,但遭到哈伯辱骂,结果伊梅瓦尔拿起哈伯的手枪自杀了 。据说爱因斯坦也曾痛斥哈伯,但后者辩解说:“一名科学家在战争时期属于自己的祖国,在和平时期才属于全人类 。”
19世纪20年代,哈伯又研究出产生氰化物气体的配方“齐克隆B” 。他的本意是把它放在谷物仓库中作杀虫剂,但二战期间,纳粹将它放在毒气室的沐浴喷头中,杀害了许多关在集中营里的人 。虽然爱国爱得狂热,哈伯却最终被祖国抛弃 。纳粹上台后,哈伯由于犹太人身份而受到迫害 。他的名字也被迫改为“犹太人·哈伯” 。1934年,他被迫流亡国外,不久死在瑞士 。
“守大桥”的诺奖得主
在协约国方面,能够与哈伯抗衡的化学家是法国南锡大学教授维克多·格林尼亚 。他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因发明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试剂“格氏试剂”而于191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格林尼亚1871年出生在法国海滨城市瑟堡,由于从小娇生惯养,格林尼亚年轻时不学无术,是个纨绔子弟 。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一位美女贵族训斥并羞辱,从此知耻后勇,发奋学习 。他进入里昂大学,并得到有机化学权威巴比尔的赏识 。1901年,他发明了一种金属镁与卤代烷在乙醚溶液中反应生成的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很好的亲核试剂 。这种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格林尼亚因此于191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1892年,由于数学考试没过关,格林尼亚没能取得在里昂大学任教的资格,因此去法国陆军服了兵役,并被授予下士军衔 。一战爆发后,格林尼亚接到动员令,被重新授予下士军衔,去守卫一座铁路桥 。随着法国在战场上吃了德国毒气战的亏,当局开始搜罗化学高手,结果发现这位诺奖得主竟然在守大桥 。于是,格林尼亚被调回南锡大学,主持化学战相关研究 。其间,他曾负责制造光气 。这是一种强刺激、窒息性气体,吸入人体后可引起肺水肿、肺炎等,并能致命 。他还曾主持与芥子气有关的研究 。除此以外,他还研究过合成甲苯的方法,这是当时重要的战略物资 。格林尼亚于1935年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