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贵|主动要不好的就会吃亏

一些人颇有仁者风度,分配东西的时候主动要不好的,把好的留给别人。本来是先人后己的道德体现,但时间长了,别人就会认为他就是想要不好的,于是就把不好的主动留给了他们。如果他们争辩几句,就会被人说,你不是就想要不好的吗?而他们自己也就理屈词穷了。
权贵|主动要不好的就会吃亏
文章插图
并非他们想要不好的,而是顾及道德的要求,让别人说他们品德高。只是,当这种主动要不好的行为在他人眼里形成习惯之后,就会被误解,认为这些人好打发,分给什么样的东西都不计较,也就主动把不好的东西分给他们了。古代道德教人们要礼让为先,把好的资源让给别人,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但并不是要认真去实行,而是嘴上说说而已,做做样子罢了,真要是那样,谁也礼让为先,就没人肯做第一个拿东西的人了。总得有第一个拿东西的人吧?于是,人们就要按照辈分或者按照功劳大小来排列了,但第一个拿东西的人仍然要客套一番,以示古风犹存。可是,一些人总是受了道德的蛊惑,以为真的是那样,还要切身实行,刚开始的时候,还真能收到一些赞美之声,但赞美之声并不值钱,也不能挽回分得不好东西的损失,时间长了就觉得自己吃亏了,就想要最好的,可是分配制度已经确定了,不可更改了,要想改变除非闹出人命,不然动一根灯绳都要见血。于是,他们也就认了。除非,他们成了改写规则的人,也就顺理成章把自己弄成第一个分配名额了。
权贵|主动要不好的就会吃亏
文章插图
孔融小时候让梨,被人当做道德模范传扬。但没有任何规定说,哥哥一定要把大的食物让给弟弟,也没有任何规定说,即便弟弟长大成人,哥哥仍然要照顾他。有一个笑话说,哥哥把大苹果让给了弟弟,自己要了小一点的苹果。真要吃苹果的时候,哥哥觉得吃了亏,就想要要求把大苹果换回来。弟弟说:“你原来想干吗?”哥哥说:“我原来想让给你大的,现在不想了。我是哥哥,比你大,应该吃大的。”弟弟说:“你原来是这么说的,你是说我是弟弟,比你小,应该吃大的。”哥哥说:“我是那么说的。”弟弟说一声:“那你还换什么?”说完,弟弟拿着大苹果就跑了。古人有不想当皇帝的人,并不是他们不想当,而是当皇帝太辛苦,或者当皇帝只能收拾烂摊子,甚至要把亡国之君的名号弄到自己的头上来,被后世人铭记。南唐后主李煜不想做皇帝,可偏偏做了皇帝,被赵匡胤逼得投了降,最终不明不白死去。宋钦宗临危受命,不愿做皇帝,却被他父亲宋徽宗逼着做了皇帝,同他父亲宋徽宗一起被金人掳走,死在异国他乡。还有清朝的溥仪,根本就不知道皇帝是什么玩意儿,在两岁的时候就做了皇帝,结果成了清代的末代皇帝,活到了建国以后。可见,不想做皇帝是因为做皇帝不好,要承受骂名。要获得分配的东西也是如此,如果德不配位,贸然去领最好的,就会被人诟病,要是让一让,就会把最好的让给道德配位的人。
权贵|主动要不好的就会吃亏
文章插图
也就是说,分配东西的时候也是按照一定次序分配的,不是随机叫人的。按照怎样的次序呢?一定是按照功劳大小吗?当然不是,而是按照权贵阶级的标准来的。分得最好东西的人一定是权贵阶级所属的人物,而不是平民老百姓。而所谓的公平分配也就变了味道,毕竟世界是由资本主导的。权贵人物是资本的所有者,也是参与分配执行的核心人物。他们所谓的分配原则都是由他们自己制定的,负载在上面的道德标标准都是他们事先说好的,而不是临时附加的。再加上不公开、不透明,也就只能让人胡乱猜测了。那么,主动要不好的东西的人是看透了这种分配原则的人,与其让人分到不好的,还不如主动要不好的,突出礼让为先的古风,也算成就自己的君子之风。看破不说破,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得不到,还不如拱手送人。但时间长了,这类人就会吃亏。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应该适用于当下,不然老实人一定会吃亏,讲道德的也一定会被认为傻,也同样会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