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宣中兴第一将赵充国:年届七旬仍然带兵出征( 二 )


就在这时,朝廷从各地征调的六万军队陆续汇集于边地,酒泉太守辛武贤建议朝廷立即发兵进攻,汉宣帝随即拜侍中许延寿為强弩将军、酒泉太守辛武贤為破羌将军,与赵充国共同进兵 。赵充国经过縝密的分析,认為朝廷命令此二人率兵进军的策略利大於弊,在给汉宣帝的上书中,他详细地介绍了羌族各部落内部的矛盾,汉军如果能够拉拢罕、幵这两个较大的部落,则起兵反叛的主谋先零部落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相反,现在许延寿、辛武贤的部队仓促进兵会迫使这两个部落支持先零,敌人的力量反而会更加壮大 。皇帝採纳了赵充国的建议 。

汉军自平叛以来,始终坚守不出,羌人以為汉军不敢野战,所以守备也日趋鬆懈 。赵充国得知这一点,立即亲帅大军出发,直扑首恶先零羌的阵地而来 。此举大出对方预料,战备鬆懈人心涣散的先零羌惊慌失措不战而溃,赵充国命令军队缓缓行进 。这时有人提议尽快进兵歼灭敌军 。而赵充国却说眼前的敌人乃是夺路而逃的穷寇,追得太紧,他们一定会拼死反抗;缓一缓,他们就会失去斗志,只顾逃命 。结果确实如赵充国所言,羌人慑于汉军的威力,各自奔命不暇,一群人玩命抢著渡河,淹死了数百人,汉军斩首、俘虏了500餘人,羌人丢弃的车辆4000余辆、牛马羊10万余头、輜重不计其数 。胜利之后的赵充国下令,对於其他部落的羌人,不得掳掠 。於是汉军秋毫不犯,而那些部落的首领也不断前来归附 。
【昭宣中兴第一将赵充国:年届七旬仍然带兵出征】 就这样在赵充国恩威并施的持续攻势下,羌族各部落投降、归附的已有万人左右 。
不久朝廷又下令赵充国、许延寿、辛武贤的三处兵马合兵进击,赵充国冷静思索之后,认為不需要大发兵马就能克敌制胜,打算上书言明此事 。而正在这时,朝廷命令进兵的璽书已经送达了军营,赵充国的儿子很害怕,劝老爷子不要这麼死心眼,对国家是利是弊,有朝廷决定,后果他们自己担著,您争得啥呀!万一皇上不高兴怪罪了下来,那可如何是好?赵充国听后,气得瞪了儿子一眼,说道“如果按他们的意见来做,我们和羌人连兵不决,万一周边其他势力互相勾结、趁机而起,那这个国家怎麼办呢?明君是可以讲理的,我豁上性命也要上奏!”
於是赵充国毅然上书陈说利害,而朝廷也屡次以公卿们商讨的策略与赵充国互相辩难,双方坦诚交流,书信不断,最初朝廷支持赵充国的人只有十之二三,后面渐渐地增加到一半,最后绝大多数人都讚同赵充国的意见,那些起初反对赵充国建议的人,也全都改為支持赵充国的策略 。赵充国的分析,可以简单的归纳為以下3条:
1、罢军屯田 。只留一小部分军士屯田于要害处,修建要塞,以逸待劳 。既能阻止敌人进攻,又能积蓄粮食 。
2、敌人已经被赶入水草贫瘠之地,饥寒交迫,思乡心切,内部必然產生纷争 。
3、大军不需要驻扎此处,减轻国家负担,同时又不会让四周的蛮夷感觉中国空虚而轻举妄动
第二年5月,77岁的老将军赵充国平叛成功,班师回朝 。羌人起兵之初共有5万兵马,被汉军斩首7600人,投降31200人,溺水、飢饿、疾病而死者6000餘人 。只剩下不到4000人,还在穷山恶水中苟延残喘著,而这些人的日子,也已经屈指可数了 。来势兄猛,使得汉朝西部边陲一时风雨摇摆的羌人叛乱,就这麼被一位76岁的老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轻轻的抹平了 。这位老人用兵的高深境界,相信已不需要笔者在此多加啰嗦了,然而老将军令笔者钦佩不已的,还不仅仅是这些 。老将军再给汉宣帝上书的时候曾这麼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