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出行为什么打伞:伞在宋代已成谈情说爱道具( 二 )


在明代,知府级别官员才有资格使用“青凉伞”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称帝后却极讲等级,曾下旨禁民间使用上好绢帛做的“罗绢伞” 。
青凉伞曾是明代官场中人的追求 。明《解愠编·讽谏》“青凉伞”条记载了当时发生的一则冷笑话:有个叫刘子仪的人,因得不到提拔重用,称病不出 。有同僚前来看望他,他自称是“虚热上攻” 。一名叫石文定的在座者戏称:“只消一服清凉散即愈矣 。”清凉散谐音“青凉伞”,一语双关 。
伞是何时走入寻常百姓家的?
北宋时期伞已成为谈情道具“把青凉伞儿,皆两人同行”
伞在先秦时期是一种贵重用具,孔子当年就为没伞而尴尬 。据《孔子家语·致思》,“孔子将行,雨,无盖 。”作为当时有名的大学者,连把雨伞也没有,门人建议孔子去向其弟子卜商(子夏)借把伞,但孔子担心弟子不借,拒绝了,因为子夏太吝啬 。
在伞没有普及的年代,古人挡风避雨使用什么物件?更多是蓑衣、斗笠(斗篷)一类雨具 。《诗经·小雅》中的《无羊》诗即称:“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从中可以看出,先秦时,人们外出放牧,防止下雨,是带着蓑衣和斗笠的 。
一直到唐宋时,蓑衣和斗笠仍是古人防风避雨的主要用品 。唐柳宗元《江雪》一诗中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写的就是柳宗元当年被贬到永州后,看到渔民穿蓑戴笠于下雪天在江边钓鱼的情景 。宋苏轼《渔父》诗中也称:“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从苏轼的诗中来看,做斗笠的材料不只是竹子,还有用蒲草编的,即所谓“蒻笠” 。
唐宋时期民间用伞逐渐放开,但只能使用纸伞 。制作纸伞成为民间一种新兴的手工业,伞的一个别称“高密侯”,就是因制伞发家而来 。
据宋陶穀《清异录》记载,南唐时,有个叫周则的人,以制造雨伞为业 。他早年贫贱,后来却大富大贵起来,南唐后主李煜戏问他怎么发达起来的,周则说,当年为了有口饭吃,每天制两把伞来卖,即所谓“臣急于米盐,日造二伞货之” 。当时正遇连月阴天,伞特别好卖,慢慢地日子就好过了 。李煜听罢说:“非我用卿而富贵,乃高密侯提携而起家也 。”意思是,原来不是我提拔你才富贵的,是伞让你发家的 。
民间制伞所用纸,可不是普通的纸,而是一种“油纸”,就是涂抹上防水油脂的厚纸,“油盖”、“油伞”等别称皆因使用油纸而来 。宋代陈师道在其《马上口占呈立之》诗中即提到这种伞:“转就邻家借油盖,始知公是最闲人 。”
宋代民间制伞水平已很高,到明代更形成一门独特的手艺 。明代纸伞多使用“小皮纸”,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纸皮”条曾专门提到了这种纸:“芙蓉等皮造者,称小皮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 。……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 当时,民间最时尚的纸伞是一种用绿油纸制作的伞,亦称“青凉伞” 。这种伞曾是婚嫁风俗中的一道风景 。
在现代,伞是谈情说爱的极佳道具,在古代亦然 。北宋时,有身份的媒婆都会打青凉伞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条是这样说的:“把青凉伞儿,皆两人同行!”这是不是大有现代流行歌曲“我们俩一起拿着一把小雨伞”的意境?
网络配图
伞到底是谁发明的?
上古时已出现伞东汉《通俗文》称“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
伞到底是谁发明的?迄今并无定论 。从过去制伞业所供奉祖师和行业神来分析,至少有下面三种说法 。
一说,伞是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 。当年,鲁班在外做工,云氏常给丈夫送饭 。她看到鲁班和工匠们冒雨干活,很辛苦,便想到应有个遮雨的用具 。受丈夫所搭屋顶的启发,她采摘回藤条,编成一个大斗笠,由此发明了伞,云氏也因此被尊为伞业祖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