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兄妹失散80多年,100岁女红军仍盼与哥哥团聚

巴中鼎山镇蝉池村,“玉娃子”王少连已经100岁了。这个夏天,她住在小儿子家。眼前是青纱帐般的玉米地,云很低,风吹过,一片静谧。她享受这样的安静。今年,她的身体似乎被按下“快进键”——初夏时,她还能拄着拐杖在农家小道上慢慢散步,立秋之后,就只能坐着轮椅出门了。但她的精神依然健旺。面对来访者,她眯眼笑着,指指自己,再摆摆手,“不行咯,耳朵听不见了,眼睛也看不清了。”

红军|兄妹失散80多年,100岁女红军仍盼与哥哥团聚
文章插图

100岁的女红军、“玉娃子”王少连。李佳雨摄
王少连不到13岁就参加革命。她的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头,见过动荡岁月里的身世沉浮,也见过全城百姓都要跟着红军走的壮烈。到如今,她被时光打磨成一位平静的老人。

“我哥哥叫壬娃子,我就叫玉娃子。”时间越是临近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哥哥”这个词就被王少连念叨得越多。于她而言,这一天不仅仅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也是她心中属于哥哥的纪念日。他们兄妹已失散80多年,她仍期盼着,“会不会,其实他在哪里,也儿孙满堂了。”

烈士陵园 寻找哥哥

王少连的大儿子张必良觉得,母亲对舅舅的念叨从今年4月就开始了。

“我们去了趟园子,去找舅舅王少福的名字,其实这就是个念想。”张必良提及的园子,是位于巴中市通江县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那里长眠着25048名烈士,是国内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从家里出发,接近两个小时的车程,老人一言不发。这是近一年多来,她离家最远的一次。

年少时,王少连曾奔跑在巴中各座山的褶皱之间。那时,她年纪小,在红军队伍里当勤务兵,看犯人、守物资,队伍枪支不够,就给她发了一把马刀。

“红军爱护穷人,顾着我们这些,所以就投红军。”那是“玉娃子”第一次对“革命”有了认知。她的妈妈、哥哥也加入了红军,兄妹俩还一起跟着红军学认字。身边的亲戚、邻居、伙伴,也都进了红军队伍。毕竟,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巴中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加入红军。

随时都要打仗,随时都在转移。到现在,“玉娃子”已经说不清,全家是在哪一次战斗中走散的,她只记得,队伍说走就走,挤挤挨挨的人群在小路上推攘着前进,转个身,就找不到妈妈和哥哥了。那一年,她不到15岁。

如今,坐在轮椅上,100岁的“玉娃子”被儿子推进烈士陵园。

远山青黛,天地无声,老人想再去看看那面英烈墙。

“我们一个个名字看过,看壬娃子也没得,看王少福也没得。”其实,张必良早已知道结果。曾经,他们走遍了巴中的各个纪念馆和陵园,找遍名单,都没见到舅舅的名字。
【 红军|兄妹失散80多年,100岁女红军仍盼与哥哥团聚】
彭香是烈士陵园的讲解员,每一次路过英烈墙,她都会被访客问到这些名字的来历。她一次次讲述着,“娃子”“女子”,这是川北地区对孩子的叫法,“没人知道他们的家在哪里,何时参军,何时牺牲。他们在硝烟中长大,成为红军长征的生力军。”

这是千真万确的史实,类似的,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镌刻着13.8万英烈的纪念墙上,叫“娃子”这类名字的烈士约占5%,近7000人。

依靠乳名 母女团圆

对于王少连而言,“玉娃子”不仅仅是乳名,还给她带来过团圆的奇迹。

1964年,公社领导拿着一张印有寻亲信的报纸告诉她,她的母亲找过来了。

“玉娃子”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在战乱中和家人走散后,她靠着给人放牛、打零工回到家乡,然后长大、结婚、生子,漫长时间里,她曾反复回忆和母亲、哥哥相处的时光,也接受了他们或已牺牲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