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明朝是有多恐怖?( 三 )


这种全民福利,也造就了明朝三个世纪的凝聚力 。即使在许多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的时代里,明朝的老百姓对待国家,依然体现出了不离不弃的深厚感情,比如土木堡之后的北京保卫战,不但明军三军用命浴血拼杀,甚至战前,京城的百姓还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而在战斗打响后,北京周边百姓还有人跳上城头,自发参加战斗,用石块做武器投掷瓦剌骑兵 。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史不绝书的,却是明朝北方边境上,经常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 。尤其是在嘉靖年间的右玉保卫战中,当时鞑靼大军围困,小小右玉,只有几千士兵百姓,然而右玉百姓却答,我们世代受国恩,如果今日开城,就要留下万世的骂名 。结果八个月的右玉保卫战,令横扫草原的鞑靼阿勒坦可汗碰的头破血流 。鼎盛时期的大明,尽管存在着诸如腐败等问题,却是一个具有繁荣经济和高度凝聚力的强大国家 。明朝晚期之所以落得灭亡的下场,武备不振只是表象,真正原因,却是腐败的明朝,已经失去了民心,最终惨遭抛弃 。
奋斗在明朝
而如果穿越到明朝做老百姓,混农村还是混城市,效果也都是不一样的 。
明朝早期施行“重农”政策,具体到农民身上,一是赋税比较轻,除了江南地区重税外,其他地区税都不高 。农民家里的土地,多少亩种麦子多少亩种果树多少亩种桑麻,都要听国家指挥,私自乱种更要治罪 。这种明朝特色的“计划经济”,在明朝早期发挥了巨大效用,国家经济迅速恢复,粮食储备直线增加,按照《明史》的说法,在朱元璋在位的晚期,国家各仓库里的粮食,就多得吃不完,有些甚至因为常年存放,早已经腐烂变质了 。
而在明初做农民,虽然被管的多,但只要勤劳工作并发家致富,却也有机会当官 。明朝管靠财产较为丰厚的农民叫做“富民”,启用富民为官,也是明朝从朱元璋开国之后,一度奉行不辍的传统,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体现朝廷亲民重农之意,二也有助于调和官府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由富民们去执行国家的政策,与百姓之间的冲突会少得多 。更易取得百姓的信任 。明朝早期,农民出身并官至高层的例子不少,比如湖广富民严震直,一路提拔成了户部尚书,掌管整个大明王朝的财政 。苏州富民沈阶,也曾官至户部员外郎,另外在明朝早期,各府县的基层官员甚至小吏,也都有“富民”充任,种地种的好,在明朝早期,当官甚至当大官都不是梦 。
“富民为官”现象后来之所以消失,原因有很多,一是本身被选为富民的,多是憨厚老实的农民或者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虽然也不乏严震直这样的能臣,但绝大多数人行政能力却是有限的,干工作更干的很辛苦,随着明朝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官场选拔的正途 。富民出身的官员,也就日益绝迹 。
明朝农民生活的变迁,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明朝开国到灭亡,农村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 。这个变化并不止明朝有,相反却是每个封建社会的老剧本,但放在明朝身上,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贫富分化问题,这其实是经济发展规律,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优胜劣汰,但明朝的问题是,国家以农业税为主要税收方式,而土地兼并的发展,却让农业税日益萎缩,因此农民负担日重,这其中尤其以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最为明显,江南地区是明朝农业税税率最重的地区,但是明朝又有规定,士绅大户有免税特权,所以一些自耕农们,就把土地寄托在大户名下,以此逃税,这样的情况,大户得利,小民也减税,然而国家的税收却因此受损 。明朝中后期税收日少的局面,正是因此而造成 。明朝的一大问题,就是税收比例严重失调,主要承担赋税,依然以自耕农为主,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博兴,工商业其实成了国民经济中的大头,然而放在税收里,工商业的比重却依然低,结果就是该缴税的,却交的少,没钱缴税的,就交的多,交不起的就起来造反,最后把明朝给反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