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用为什么背离晁盖倒向宋江?为了实现自己抱负( 二 )


当然,晁盖和宋江的关系比较特殊,这有别于刘备和曹操,但仅仅从“君臣”关系上来说,两者并没有多大区别 。如此说来,吴用倒向宋江,必然是另有原因 。
宋江宁可当罪犯也不上梁山,吴用说,我明白了,这里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 。
宋江被断配江州,晁盖“只怕路上错了道路,教大小头领分付去四路等候”,终于被刘唐一路接着 。刘唐要杀了两个押送公人,请宋江上山,宋江以自刎相逼,要刘唐放他去江州 。刘唐说:“哥哥这话,小弟不敢主张 。”并说吴用在前方等候,领着宋江来到吴用和花荣面前 。花荣说,为什么不给兄长开了枷?宋江说:“贤弟,是甚么话!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吴用紧接着笑着说:“我知兄长的意了 。这个容易,只不留兄长在山寨便了 。晁头领多时不曾得与仁兄相会,今次也正要和兄长说几句心腹的话,略请到山寨少叙片时,便送登程 。”宋江听了这话后说:“只有先生便知道宋江的意 。”
两人一来一往之间,都说对方知道自己的“意”,那么,两人懂得对方的什么心思呢?从吴用来说,宋江的心思就是宁可当罪犯,也不愿意当强盗 。既然要当罪犯,就要当一个“好罪犯”,因此公人不能杀,枷锁不能开,因为这是“国家法度” 。从宋江来说,罪犯离正常社会距离近,梁山泊头领离正常社会远,罪犯遇到大赦或者边境有战事,还可以做个“忠孝”之人,而上了梁山,则完全成了一个“不忠不孝的人”,这是“上违天理,下违父教”的 。所以,当吴用承诺“只不留兄长在山寨便了”的时候,宋江马上说,只有吴用知道他的意思,连花荣这般最知命的兄弟也是不懂得宋江的心意的 。有了这番默契,宋江上了梁山泊,始终是带着枷锁的,众位弟兄“教去了枷,也不肯除”,不用说,梁山泊的“大总管”吴用成全了宋江的这番“意” 。
后来,宋江写了反诗,不得不上梁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 。通过前面的事情,吴用肯定知道,宋江是时时刻刻想着回到他那个“忠孝”路上去的,这和吴用的心思是一致的 。古代文人为什么要读书?不用说,就是为了当官 。吴用是怀才不遇,他想通过劫取生辰纲证明自己的智慧,因为此前有人已经劫过一次生辰纲,成功了,他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差 。只不过是百密一疏,出现了一个白胜,事情败露,这才选择造反的,其实,他的骨子里是想当官的 。
晁盖本来可以不造反,他只是想享受一下被人拥戴的滋味,招安不招安,无所谓 。本博有一篇文章《晁盖为什么要劫取生辰纲》专门论述过这个事情,再重复说明一下,这不符合吴用等读书人的理想 。
宋江上梁山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却是有备而来 。两人围绕过梁山和上梁山有了默契
宋江第一次打算上梁山,那是在打下清风寨之后,尤其是有了一个花荣还不够,他还费尽心思再拉上一个秦明,这样,真正有武艺的就是两个人 。宋江因父亲的假信不能上山,花荣领着一般头领上了山,梁山头领一共是二十一位 。梁山原来有四位头领,林冲、杜迁、宋万、朱贵,真正属于晁盖的也就是七人,再加上拥戴晁盖坐上第一把交椅的林冲,晁盖派共是九人 。花荣一行是九人,假如宋江上山,宋江派就是十人 。不能不说,宋江是有所算计的 。从江州刑场被救出来,宋江不顾危险,拉着一帮弟兄攻打无为军 。做下了这件事情以后,宋江跪下来求江州众人跟随他上梁山,李俊、张横、穆弘等江州弟兄只能是跟着他走,因为事情很明白:“今若不随哥哥去,同生同死,却投哪里去?”到了梁山,经过一番推让,宋江坐了第二把交椅 。当吴用、公孙胜这个梁山决策集团的人员确定了以后,宋江马上发令:“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这话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头领们既不分功劳高下,分什么?新旧头领都不是一个两个,这位置难道就不用再分了吗?既然不分功劳高下,为什么还要说日后出力多寡再定夺?这样一分配的结果就是,左边旧头领九人,右边新头领二十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