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神宗赵顼每年竟要吃羊肉四十三万余斤( 二 )


吆喝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意的好坏 。杭州城办过一届仅限卖食品小贩入赛的“歌叫大奖赛” 。《武林旧事元夕》载,南宋末年,临安知府先淘选出相貌周正并擅长歌叫的人,再让他们到禁宫外恭候 。准入的旨令一到,他们便托着“市食架盘”,“歌叫竞入”,他们先向皇帝汇演,然后再向妃嫔内人以下的宫人献歌 。唱得好的人,盘中的“市食”便能卖出个好价,“皆数倍得直,金珠磊落,有一夕而至富者” 。主办方若不设限,卖花人笃定是夺标的大热门 。
古时文人多轻商,卖花却被宋人奉为赏心悦事 。卖花人挑着花篮闲行里弄,吟唱姹紫嫣红的花名,他们的歌叫声似已浸满了袭人的芳香 。
除了吆喝的声音要好听外,语言的腔调也要符合主流,否则是要吃亏的 。
南宋“行在”杭州是一座北方人占多数的城市,以开封音调为正音的官话即是本城的主流语言 。杭州小贩“吟叫百端”时,若不用开封口音,就不太入流了 。吴自牧《梦粱录》载,南宋杭州“侵晨行贩”的小商小贩,唱卖“异品果蔬”“时新果子”“酒醋海鲜”诸物,“阗塞街市,吟叫百端,如汴京气象,殊可人意” 。杭城夜市上,“更有瑜石车子卖糖糜乳糕浇,亦俱曾经喧唤,皆效京师叫声” 。
商贩的吟唱如只有吴侬细语,怕就要流失七八成的生意 。
元杂剧《百花亭》剪留了宋时吟叫的唱段:
查梨条卖也!查梨条卖也!
才离瓦市,恰出茶房,迅指转过翠红乡,回头便入莺花寨,须记
得京城古本老郎传流 。
这果是家园制造,道地收来也 。
有福州府甜津津香喷喷红馥馥带浆儿新剥的圆眼荔枝,
也有平江路酸溜溜凉荫荫美甘甘连叶儿整下的黄橙绿橘,
也有松阳县软柔柔白璞璞蜜煎煎带粉儿压扁的凝霜柿饼,
也有婺州府脆松松鲜润润明晃晃拌糖儿捏就的龙缠枣头,
也有蜜和成糖制就细切的新建姜丝,
也有日晒皱风吹干去壳的高邮菱米,
也有黑的黑红的红魏郡收来的指顶大瓜子,
也有酸不酸甜不甜宣城贩到的得法软梨条……
元杂剧的母语是北语,音近南宋杭州话,南宋遗民应不会有太大的疏离感吧?

明朝初年,杭州话犹存汴梁旧音 。《七修类稿》①中说:“(杭州)城中语音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 。”明代的杭州已不是国家的首都,叫卖声不如先前热烈,但大明帝都北京城“市声招徕”照旧不绝于耳 。史玄在《旧京遗事》中追念道:“京城五月,辐辏佳蔬名果,随声唱卖,听唱一声而辨其何物品者,何人担市也 。”18 世纪初的伦敦绅士们还在商议叫卖声的存废,殊不知,遥远东方的中国人在八九百年前早就不争这点闲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