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闹海的哪吒( 二 )


为了消除魔丸身份的歧视排挤,不仅哪吒自己做了不少努力,父亲李靖更是不惜挨家挨户去求人参加儿子的生日宴,把水夜叉绑起来给儿子证明清白,但是直到最后,哪吒不仅没有扭转天劫,还是化为魂魄,百姓的成见也似乎并没扭转 。唯一改变的,只有父亲告诉他的,你是谁由你自己决定 。
另一边,导演把原本哪吒故事的悲剧性,几乎都给了敖丙 。
?
成为灵珠,这件事不由他决定,生下来背负了整个家族的不甘心,他也没办法说不 。全片最让人难过的场景,莫过于敖丙离开龙宫前,龙族全族忍痛撕下鳞片做成万鳞甲披在敖丙身上的场景 。万鳞甲,像极了很多凤凰男读大学前村里每家每户给的粮食,它是与其说是敖丙的盔甲,不如说是他的软肋 。
敖丙和申公豹想做的,无非是行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改变成见,可大家一看头上的角,做再多善事也破功了 。敖丙和申公豹,简直有点像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不管再努力,还是分分钟被打回原形 。他们凭着几分天资,想要努力实现阶级跨越,结果不被社会生吞活剥,扒皮抽筋就不错了 。
不认命的哪吒,想从善的熬丙,这对灵魔交融的“混元珠”,在天劫面前,终究还是化成了一缕魂魄 。人族仍然眼盲心瞎,愚昧无知,天庭仍然种族歧视,傲慢专断,电影表面上是燃到爆的哪吒不认命,内里是比旧版故事还要丧到爆的宿命论 。
?
看完电影,我倒觉得电影与其说是讲“我命由我不由天”,还不如说,申公豹的那句话更加点题:“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搬动 。”
福柯说过:“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神话本身,隐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符码,而每一次改编,其实都蕴含着每个时代不同的主题 。
?
封神演义里,哪吒的形象是彻底叛逆的,他是中国的俄狄浦斯,削骨还父,削肉还母,让他除去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心理障碍,不连累父亲成全孝名,直到李靖不许他重生,哪吒才完成从孝到不孝的转变,与父亲彻底反目,逼着无能的父亲成了托塔李天王 。
?
但是,书中对逆子的态度是暧昧不清的,哪吒一方面在民众心理上起到了宣泄作用,另一方面却在道德上被压制 。而且哪吒虽然与父亲反目,却对师父言听计从,他的反叛,始终在天界的掌控之中,并且被用来平衡各种关系 。
在79年的电影里,哪吒已经是孝的,自刎其实是孝的牺牲,是“我不连累父亲”,矛盾被放在了戕害百姓的四条恶龙上 。哪吒为百姓战胜四条恶龙,却还要自刎将血肉还给父亲,临死前叫的那声师父,仍是对信仰的投诚 。哪吒闹海表现出的那个时代的悲剧能量,是核弹级的,但电影里对全能全知的师父的依从,其实也是值得深思的 。
?
而在魔童降世里,无论是哪吒还是敖丙,都鲜明地指向了90后的价值观 。他们都被设置成独生子,生来孤独,不被世人认可,父母都是双职工,虽然爱但并不懂他们,或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忽视心灵陪伴,或干脆把整个家族崛起的重担交到你肩上 。
民众不再是善的,而是乌合之众,无论是哪吒还是敖丙,都想要靠自己融入社会,想要被世人理解,但却一次次失败 。他们没有前辈那样的革命激情,不再是悲壮的反叛者,唯一喊出的也只有不认命 。他们和父辈的关系改变了,和威权的关系也改变了 。对家庭无法彻底反叛,对威权无法彻底信服 。
有很多人对这部电影里,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反叛精神感到不满,但我想,其实在这版电影里,导演比原著更反叛 。对比下三个不同时代的哪吒与父母,与师父的关系,你就能发现,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已经意识到,反叛已经不是单纯地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是对一个更大的现状提出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