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榜不是末日:盘点古代科举落榜生的遭遇和发展( 二 )


被苏轼评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的韩愈,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连三次,当他那字字珠玑的答卷到了考官手里,却如同废纸一张 。
公元787年,韩愈在取得乡贡资格后,再次前往长安,应礼部进士试,但这次考试失败了 。接着,他又考了两次,均名落孙山,这对韩愈打击很大,他感到愧对祖先、愧对家人 。韩愈把前人写的文章都吃透了,但他的写作方法不讨主考官的喜欢,譬如第三次考进士,出的试题为“不迁怒不贰过”,大意是“若自己不高兴,不要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韩愈看后,立即有了主题,他没有用骈体,而是用古文体挥笔而就,写得很顺利,但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 。
公元792年,韩愈再次来到长安,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 。这一次,主考官是宰相陆贽,试题和上年的差不多,韩愈没有犹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旧作写在卷面上,很快交卷了 。陆贽看后,感到此卷似曾相识,反复看了几遍,自语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风格,没有半点骈体文的味道,去年怎么没有录取?差点埋没人才了!”就这样,韩愈考中了进士 。
其实,韩愈这次考上进士,也与其他考官梁肃、王础有关,梁、王这次辅助主考官陆贽,两人都爱好古文,都欣赏韩愈,都有提携韩愈之意 。所以,韩愈25岁考上进士,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
考取进士并不等于有官可做,这只是入途的第一步 。礼部只管进士,派官还要经过吏部的“守选”考试,其考试名目多,普通的是“书判拔萃”,入高官的是“博学宏辞” 。韩愈心想自己满腹经纶,考“博学宏辞”不会有什么问题 。谁知,与当年考进士的命运一样,连续三年,均一败涂地 。
无奈,他只得另辟蹊径 。两个月内给当朝宰相写出三封情真意切、辞藻华丽的陈述书 。他陈述自己“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请求垂怜一官半职 。结果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于是,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投奔地方军阀 。可只干了两年多,幕主便死了;之后又投奔了一个军阀,可还没上任,幕主又死去了 。韩愈真是霉运多多,可谓“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
幸而后来《进学解》被当时的宰相看到,惊叹不已,很同情他的遭遇,也欣赏他的才干 。于是任命韩愈为五品刑部比部郎中兼任史馆修撰,从此韩愈进入高官阶层 。

李时珍:落榜后改学医
从6岁开始读书后,李时珍显露出聪明才智,1532年刚刚14岁的李时珍中了秀才,这给父亲李言闻带来了莫大的期盼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举人何等之难,李时珍连续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第二次还由于过度的用功和劳累得了骨蒸病,连续高烧不退,险些丢了性命 。
两次落榜后,李时珍依然在科举路上艰难跋涉,集中一切精力希望能顺利通过科举考试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23岁的李时珍第三次落榜,李时珍的举人梦和李家的举人梦彻底破碎 。科举考试三度落榜以后,李时珍父子都对科举制度心灰意冷,李时珍无奈抛下了八股文,转而学医 。
经过不到4年的时间,李时珍已经成为一名有独立行医能力的医生,而且名声越来越大,成为名声传遍全国的名医了 。1556年,湖北楚王的世子突然得了暴厥症,俗称抽风,找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好,楚王很着急,慕名请来李时珍,谁料一付药后,竟神奇般地药到病除 。为了报答李时珍,楚王委任李时珍主管王府里的祭祖,官居七品 。3年后,皇帝突然招揽天下名医,楚王应招,将李时珍推荐入太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