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乾隆帝多次发布禁止乘轿的上谕后,有的官员以为皇上是反感坐轿,于是改为坐车,乾隆帝不得不再次发布上谕,反复说明不许坐轿的意思:叫你们不坐轿,不是说你们没资格坐轿子,也不是你们不应该坐轿子,而是要你们保持“娴习武艺”,不要把满洲人的传统全都丢光了 。乾隆二十二年,对于外省旗籍武职官员也明确规定:“各省驻防将军、副都统视在京都统副都统,凡武官皆乘马,将军、都统、副都统、总兵官,有老年不能乘马者,听奏明请旨” 。亦即说,不仅旗人,绿营汉族将领都不得坐轿,年老体弱的要请旨,得到批准后才能坐轿 。
对于违例乘轿的处罚,乾隆定制后的一段时期相对较严,此后则时紧时松
清朝对于违制乘轿的官员进行惩治,早在定制以前就已开始 。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每一项规制,都难以贯彻到底,清代旗员、武职不准乘轿的规定也是如此 。其间既有正常的“特许”,也有高官显贵的公然违制 。
就一般情形而言,由最高当局出面给予的特许,都是有理由的,或者也是出于特殊原因 。如,乾隆五十八年上谕:“向来武臣无乘轿之例,海兰察在军前效力多年,腿有宿疾,着格外施恩 。赏令乘轿 。”但这种特许或例外,易使一般官员感到乘轿也是一种尊荣,遂出现效仿者 。如嘉庆年间,特许因保卫皇帝受伤的丹巴多尔济等乘轿,却导致一班官员“继者亦相率因之” 。同时,也有一些特许,使贪图安逸的官员有了乘轿口实,如道光曾在谕令中说,如遇到“高山峻岭,逼仄崎岖,或稻田水曲,不能乘骑”等情况,可以允许乘坐“竹兜”一类的小轿或滑竿之类,这导致一些官员以此为由,寻机违例乘轿 。
大体上,对于违例乘轿的处罚,乾隆定制后的一段时期相对较严,此后则时紧时松,越到后期,处罚越轻 。有时是以违制乘轿的单一条款进行处理,更多的时候是一名官员的多项违规行为中,有违制坐轿这一条 。道光时,尚有福建提督许松年因违例乘轿而被革职的事例,后来,类似的严厉惩治渐渐减少 。光绪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整饬营伍,参劾宜昌镇总兵傅廷臣、郧阳镇总兵邓正峰“公然乘轿,毫无顾忌 。旧制新章,一概置之不理” 。但到了处罚时,却又说“姑念相沿旧习,量予从宽” 。只不过是“请旨将其摘去顶戴,拔去花翎”而已 。
公然违制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如乾隆时出征台湾的大将军福康安,出行所坐的大轿子,用36名轿夫抬行,速度极快 。出师打仗,这位福大帅也坐轿,轿夫每人要备几匹好马,轮换时就骑着马跟着大轿行进 。关于福康安的传说很多,他敢用这么大轿子是公然违制的行为,竟未受到处罚 。在高官显贵面前,制度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上行下效,违制之事渐渐相沿成习 。无独有偶,清末湘军中也有武将坐轿子打仗的 。曾国藩建立的湘军,本来就是以文臣上阵打仗为特点的,王錱为湘军中儒将,此人上阵打仗,不骑马而坐轿子,每每端坐于轿中,指挥将士上阵 。
专制时代的政令,往往难于贯彻执行,社会上对于此类违制行为,也多是有人举报、弹劾时才进行追究,或者是在犯了其他大案时才牵扯出违制坐轿这类行为 。
【清朝为何出台官员只可骑马禁止乘坐轿子的规定】
- 金瓶梅中的武松出场为何是身穿一身红装?
- 尤二姐进府伤害最深的人是谁?尤二姐为何进府
- 忽必烈为何禁止以高丽女子为妃?目的是什么
- 白马之战,为何秒杀颜良是关羽而非张辽?真相是什么?
- 隆宗门上留下的断箭嘉庆帝为何勒令不能拿掉
- 清朝为何禁止汉人进东北绝不是为了保护龙脉
- 故宫为何一到五点后就关门真的有灵异事件吗
- 故宫冷宫究竟在哪里为何到现在都不敢开放
- 三国乱世持续近百年,为何匈奴这时没有大举进攻?
- 孝庄之死:孝庄太后为何死后37年难以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