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风流的书圣王羲之为何发毒誓不进官场?( 二 )


面对王述的“改头换面”,王羲之的内心是不平的,更有些不安 。尤其是当王述和自己齐名的时候,更让王羲之难以容忍 。王羲之对王述的挖苦、奚落,无疑是不安和担忧的表现 。
永和七年(351年),王羲之迁右将军并接替因丁母忧而离职的王述 。当时王述在会稽料理丧事,按常理作为地方长官的王羲之应该去吊唁致祭 。因为一向看不起王述,碍于礼制情面的王羲之硬着头皮去了一次,而且礼数不周,让王述极为不满 。每当听到王羲之的仪仗角声,王述总以为地方官亲自吊唁,于是洒扫静候 。如是反复几年,王羲之依旧没有来,王述因此非常嫉恨王羲之 。如此一举,王羲之心理自然十分痛快 。
世事难料,三年后王述竟然代殷浩为扬州刺史并加征虏将军,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 。这让王羲之做梦都没有想到 。王述是个“事亲孝谨”之人,对于王羲之屡次对自己的蓄意侮辱焉能就此罢手 。王述巡查郡县唯独不到会稽,等到离开的时候,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别而去以反辱王羲之 。不久,余怒未消的王述又后检校会稽郡,稽查王羲之的得失 。尽管王羲之不是老马恋栈,可是他也不想回家了事,更不想继续在王述的手下受辱 。于是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派参军去朝廷请求将会稽从扬州分割出来另设越州 。结果事情办砸了,王羲之此举成为时人谈资的笑柄 。悻悻然的王羲之只好在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请辞,来到父母的坟前,痛发誓言,今生绝不踏入仕途 。
其实,王羲之和王述都是当时的名士,王羲之谈玄论道,远见卓识;王述为人忠孝,为政有方,二人在成名上可谓殊途而同归,只不过王述的成名更坎坷更有后劲而已 。二王之间也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从血缘关系而论,二人还同是名将王离之后 。两人最初的嫌隙源自王羲之当时的无礼,王羲之不仅侮辱了王述本人,更是对王述父母的不敬;“事亲孝谨”的王述也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王羲之无礼在前,王述报复在后 。而王羲之的无礼,根本原因是王羲之因为看不起王述,无法容忍王述这一后起之秀和自己齐名 。而且,二人在爆发“冲突”之前,王羲之就已经多次挖苦、奚落王述了 。
时至今日,后人对王羲之的书法赞不绝口,对王羲之的神采风范倾慕不已,甚至对他的言行有意无意地进行美化 。但是,毋庸讳言,纵观王羲之痛发毒誓这一“闹剧”的前前后后,王羲之的心胸委实小了一些 。王羲之在反思自己和王述二人之间的矛盾的时候,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狭隘自负,更没有认识到自己负性使气所导致的后果,他始终也没有能够容纳王述,没有用一颗平常的心去面对王述对自己的超越,并错误地将这一行为迁怒于自己的儿子 。其实,只要王羲之能够宽容一些,能够包容别人对自己的“越位”,他也就不必那么郁闷不堪了,更不必在父母的坟前指天发誓了 。
由此可见,羲之书品超凡入圣,人品似觉稍欠 。无奈,人无完人也!
【文采风流的书圣王羲之为何发毒誓不进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