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二 )


话说张家老大去了台湾,老四去了外国 。老二、老三落户北京,自然走的近 。好学的沈从文,常与周有光切磋琢磨,很难把他问倒,就戏谑地称连襟为“周百科” 。
好一个“周百科”,可不是浪得虚名 。周先生通达的视野、平实的眼光,到底是怎么陶冶的?思来想去,大概有四个方面因素:
民国老大学一贯的旨趣是通才教育,贯通古今,融通中外,打通文理 。民国毕业的老大学生,一般都功底扎实,基础宽厚,视野开阔 。这是因为,不少人在中学就已经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
大学毕业后,周有光曾在光华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浙江省立教育学院任教,也曾出任新华银行驻伦敦和纽约的代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务,周先生驾轻就熟,相得益彰 。
周有光本人是个趣味主义者,经济学的理论和实务,根本不可能束缚他 。业余时间,周有光喜欢搜集各国字母,就是觉得好玩,也不可能先知先觉,说这是为新中国文字改革做准备 。周先生后来搞比较文字学,这些就派上了用处 。
周先生的问学路径,是从百科全书起步的 。记得王云五先生通过阅读百科全书,自学成才,经弟子胡适力荐,入主商务印书馆,周有光那个时代,大学教材还没有定型,大学的学习并不迷信教材 。周有光的老师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词条,指定为课外必读文献,一来二去,阅读百科全书上瘾 。具有经济眼光的周有光觉得,百科全书大大降低了阅读成本,事半功倍 。周氏看来,“词条”可谓知识的骨架,骨架具备,就初步具备了学科的常识,以后如有兴趣,可以深入钻研 。
蒙沈从文所赐的“周百科”,改革开放之后与钱伟长、刘尊祺共同主持《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翻译工作,历史可真是妙啊!
【周有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二)
平等、宽容的周有光先生,可说是忘年人 。心胸开阔,不求闻达,是一个令人喜爱的“新潮老头” 。他83岁“退休”在家,进行自我启蒙,一不留神,进入比较文化学的领域,妙论迭出,异彩纷呈,精妙绝伦 。
大陆人文社会科学的作业方式,使得多数学术才俊,陷入津贴、课题、项目、基金、基地的争夺中,灵感和灵气泯灭在表格里面,学术所需的寂寞的自由,哪里还敢奢望?不习惯独立思考,盲从、跟风,可说是学术界多年的陈规陋习 。这两方面合力,使得学术界充满着喧哗与骚动 。
周先生是当代大陆真正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 。老先生认为,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与以往迥然不同 。以往是从国家看世界,现在则是从世界看国家 。既然要从世界看国家,这就要求跳出中国看中国 。不跳出中国,观察世界,岂不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改革开放,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即中国进入全球贸易体系 。
现在的“世界观”,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观 。由于看到了整个世界,所以,一切价值都要重新估量 。国家/世界、东方/西方、传统/现代、民主/独裁、自由/专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所有这一切,都要重新梳理和分析 。
周家本是当地富商,太平天国攻陷常州后,周家资财散尽,败落了 。1923年,周有光“高考”的时候,只好报考免费的师范学校 。心有不甘的小伙子,参加了圣约翰大学的考试,还真考上了 。但圣约翰大学属于贵族学校,周家难以承受高昂的学费 。还是姐姐的同事朱毓君心怀慈悲,典当了妈妈的嫁妆,凑够了两百元的学费 。
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世界历史的大势,从经济上来说,农业、工业、信息;从政治来说,神权、君权、民权 。以前那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说法,很少有人提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经由文化领袖季羡林先生提出,20世纪90年代风行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