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翼智取《兰亭序》: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的遗作( 二 )


隔了几天,萧翼带来美酒看望辩才,如此一而再,再而三,诗酒会友,不觉已是半月有余 。接着,萧翼常来寺内与辩才一起下棋、赋诗、弹琴,友谊日益深厚,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 。辩才羡慕萧翼满腹经纶,疑团也就渐渐消失了 。久而久之,萧翼为了让辩才拿出《兰亭序》,故意把话题转到书法上 。有一次,萧翼拿出梁元帝书写的《识贡图》书帖请辩才指教,辩才赞叹不已 。从这以后辩才对萧翼更是无话不说 。闲谈时,萧翼对辩才说:“弟子自幼喜欢临帖,现在还珍藏着几件王羲之父子的真迹 。”辩才听说是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连忙请萧翼带来看看 。第二天辩才看过萧翼带来的二王的字帖后说:“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 。贫道有一王羲之的真迹,颇不平常 。”萧翼追问是何帖,辩才毫不犹豫说是《兰亭帖》 。萧翼见辩才上了钩,故意装出若无其事地说:“数经战乱,王羲之的兰亭帖怎么还会在世呢?一定是赝品 。”辩才怕萧翼不相信,连忙将藏在屋梁槛内的《兰亭帖》拿下来给萧翼观看 。萧翼面对真迹,故意吹毛求疵地说是仿制品 。于是,两人各抒己见,不能达成共识 。自此以后,辩才放松了戒心,不再把《兰亭序》藏于梁上,而是把它和萧翼带来的御府二王真迹都放在几案上,每天临学数遍 。
由于萧翼常常出入该寺,寺中的其他僧人也都不把萧翼视为外人,不加任何猜疑 。有一天,辩才外出 。萧翼单独来到辩才的住处,他请小和尚打开门,谎称自己将书帖遗忘在床上了 。小和尚见是经常出没在大师房的萧翼,没加思索就开了门 。萧翼将兰亭帖和和御府二王杂帖放进衣袋内,转身就扬长而去 。
萧翼出了寺门,来到永安驿,告诉驿长自己是本朝御史,有皇上的御旨,请驿长急告都督 。都督齐善行接到传信,急忙前来拜见萧翼 。齐都督看过御旨,急忙派人召辩才来见萧御史 。辩才一见原来御史就是萧翼,惊奇不已 。萧翼彬彬有礼对辩才讲明自己奉皇上旨意,前来取兰亭帖 。现兰亭帖已到手,准备告别回京复命,并特来与大师道别 。辩才听后,似雷击顶,当场昏倒在地 。待他醒过来时,已无可奈何——萧翼已驱车回京城去了 。
萧翼智取墨宝回到京城长安,唐太宗欣喜若狂,大摆宴席招待萧翼及群臣 。宴席上唐太宗当众宣布:房玄龄荐人有功,赏锦彩千尺 。萧翼加官五品,晋升为员外郎,并赏住房及金银宝器 。对辩才犯欺君之罪,唐太宗起初很生气 。后来想想《兰亭序》既然已经到手,谋财又害命,未免太不仁道了,于是赐辩才无罪,另加绸缎三千匹,稻谷三千石 。辩才易物为钱,建造了一座精美的三层宝塔放置在永欣寺内 。可是辩才因兰亭帖一事欺君受吓,身患重病,一年后便去世了 。
关于萧翼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萧翼把兰亭集序带回长安后,太宗予以重赏 。二是萧翼因骗的《兰亭序》而内疚,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 。《贞观之治》用的是第二种说法,但史学界认为第一种说法更可信一些 。
唐太宗得到了《兰亭序》以后,将其视为神品,一边喜庆赏赐,一边命令当时的书法名家汤澈、赵模、冯承素、诸葛贞、等人临摹数本,分赐给皇太子、各亲王及亲近的大臣 。后来,唐朝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和欧阳询,也都有临本 。唐太宗生前对《兰亭序》爱不释手,曾多次题跋,并且经常放在坐侧,朝夕览观 。临终时唐太宗对儿子(即后来的高宗)说“我死后,你只要把《兰亭序》随葬,就是尽孝了 。”于是唐高宗依照遗嘱,将《兰亭序》用玉匣贮藏梓宫,葬入昭陵 。从此,“天下第一行书”就永远埋在黄土里,人间再也看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