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骂遍同事呆不下去( 二 )


叶公超和钱钟书这曾经的师生因何不甚和谐 。吴学昭的《听杨绛谈往事》披露:联大外文系里收购钱钟书从国外带回的西书,没有依价偿付书款 。这事情和外文系主任叶公超有关 。《吴宓诗集》中收录了钱钟书致吴宓的一首诗,让我们隐约看到事情的原委:“清缮所开目,价格略可稽 。应开二百镑,有羡而无亏;尚余四十许,待师补缺遗 。媵书上叶先(叶公超),重言申明之 。珏良(周珏良)所目睹,皎皎不可欺 。朝来与叶晤,复将此点提;则云已自补,无复有余资 。”这件小事可能影响到两人的关系 。
1939年暑假,钱钟书去上海探亲,再也没有回联大 。这是钱钟书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钱钟书为何舍弃了联大,选择去湖南蓝田师院执教?当时他父亲钱基博已在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想让钱钟书也往蓝田师范,一面任教,一面照顾自己 。杨绛晚年撰文回忆说:“锺书的母亲、弟弟、妹妹,连同叔父,都认为这是天大好事” 。主要是不忍拂逆父亲意愿,钱钟书写信给联大外文系主任叶公超,说他因老父多病,需他陪侍,这学年不能到校上课了 。杨绛说:“钟书没有给梅校长写信辞职,因为私心希望下一年暑假陪他父亲回上海后重返清华 。”
叶公超没有回信答复,想来他将此事向梅贻琦汇报 。所以才有了梅贻琦两次电报挽留 。叶公超为何没有回信答复,是不屑一顾懒得回,还是得知钱骂自己“太懒”意气难平、故意不回?这是个谜团 。1939年9月21日,吴宓的日记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八点三十分回舍,接公超片约,即至其宅,悉因钱钟书辞职别就,并商谈系中他事 。”
钱钟书暑假没有收到叶公超的回复,杨绛回忆,在这样的情形下,“十月十日或十一日,钟书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下,和蓝田师院聘请的其它同事结伴离开上海,同往湖南蓝田 。”谁知,钱钟书刚走一两天,杨绛就收到沈茀斋(沈履,杨绛的堂姐夫)来电,好像是责问的口气,怪钱钟书不回复梅校长的电报 。
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没有收到梅贻琦的第一封电报 。杨绛立即写信告诉钱钟书梅校长发来过电报,并附去茀斋哥的电报,一起邮寄到蓝田师院 。钱钟书从上海去湖南蓝田的这段旅程,走了三十四天,可谓“道路阻艰,行李繁重,万苦千辛” 。12月5日,钱钟书致信梅贻琦和沈履,说明事情的原委,不妨将钱钟书致梅贻琦信抄录如下:
月涵校长我师道察:
七月中匆匆返沪,不及告辞 。疏简之罪,知无可逭 。亦以当时自意假满重来,侍教有日,故衣物书籍均在昆明 。岂料人事推排,竟成为德不卒之小人哉 。九月杪屡欲上书,而念负母校庇荫之德,吾师及芝生师栽植之恩,背汗面热,羞于启齿 。不图大度包容,仍以电致 。此电寒家未收到,今日得妇书,附茀斋先生电,方知斯事 。六张五角,弥增罪戾,转益悚惶 。生此来有难言之隐,老父多病,远游不能归,思子之心形于楮墨,遂毅然入湘,以便明年侍奉返沪 。否则熊鱼取舍,有识共知,断无去滇之理 。尚望原心谅迹是幸 。书不尽意 。专肃即叩
钧安
门人钱钟书顿首上
十二月五日
杨绛撰文指出,钱钟书的难言之隐、不堪为外人道的隐情,说白了,只是迫于父命,“而钟书始终没肯这么说 。做儿子的,不愿把责任推给父亲,而且他自己确也是毅然入湘” 。虽然钱钟书是在没有收到梅贻琦电报的情况下去了湖南蓝田,但在情理上,钱钟书也意识到,“不才此次之去滇,实为一有始无终之小人” 。[1][1]钱钟书致沈茀斋信
我们从钱钟书离开联大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到联大的气度,也可以看出钱钟书为人处世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