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美男啊!灶王爷是怎么从美男变成黑脸的( 二 )


古人祭灶本是对火与灶的发明者的崇敬和对“先炊”的纪念,后人把灶神视为“告密者”而加以崇拜,使祭灶成为一种迷信 。唐代诗人陆龟蒙对此持批判态度,他在《祀灶解》中指出:“说者曰其神居人间伺察小过作谴告者,又曰灶鬼以时录人功过,上白于天,当祀之以祈福祥,此近出汉武帝时方士之言耳 。行之惑耶!苟行君子之道,暗室不欺,屋漏不愧,虽岁不一祀,灶其诬我乎?苟为小人之道,专利以饰诈,崇奸而树非,虽一岁百祀,灶其私我乎?”这一番话,从做人的角度说明不必讨好灶神 。他的观点是:如果灶神是公正的,君子即使不祭灶,灶神也不会诬告他,小人即使一年祭灶百次,灶神也不会放过他 。
有人问,如果灶神不公正,人们祭祀就说好话,不祭祀就说坏话,怎么办?陆龟蒙回答说:“天至高,灶至下,帝至尊严,鬼至幽仄 。果能欺而告之,是不忠也 。听而受之,是不明也 。下不忠,上不明,又果可以为天帝乎?”陆龟蒙的剖析一针见血,可惜这种真知灼见,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 。
要封灶君嘴
须用酒和糖
随着灶神的身份和职责的转变,人们的祭灶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早期祭灶有“官祭”和“民祭”之分 。前者在郊外举行,庄严而隆重,“百官皆衣赤”;后者在家中炉灶旁举行,人们用瓶、盆等器具盛酒食祭祀“先炊”,因“先炊”是老妇人,故妇女也可以主祭 。
黑面长须灶王爷像
唐宋之后,祭灶之风更普遍,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虔诚供奉 。皇家祭灶多在宫中举行,如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祀各路大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神也祭拜了;民间祭灶日期是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五,近代多改用腊月二十三祭灶 。
因人们信仰的灶神已不是“先炊”,而是美男子张单,便形成了“女不祭灶”的习俗 。据《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京师居民祀灶,犹仍旧俗,禁妇女主祭,家无男子,或迎邻里代焉 。”清人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也记载:“吴俗,以腊月二十四日夜,比户礼灶……祭时妇女不得与,以僧尼所送灶经焚化禳灾 。”
民间认为,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岁末年底,便要上天奏事 。为了防止灶王爷打小报告,使灶王爷上天时多替自己说些好话,人们祭灶时经常搞些小动作,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酒和麦芽糖对付灶王爷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辇下岁时记》说:“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 。”人们以为灶王爷被灌醉了,就昏不知言,无法向天帝打小报告,这样一家就平安了 。因此,灶神像旁边的对联是:“灶君封住口,四季无灾忧” 。所谓灶马,就是刻板印的灶神像 。
用麦芽糖对付灶王爷据说也很灵 。《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岁除祀灶,南北俗无不用糖,又加糯米团子,大小户皆然,云以之粘灶神口,则不于玉皇前言人罪恶 。”人们祭灶时口中还念念有词:“好事儿替我多说,恶事儿替我隐瞒 。”并在灶神像旁贴上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