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皋之战的评价:项羽军事远见不如刘邦( 二 )


战争之初,楚汉之间实力对比悬殊 。项羽手握数十万雄兵,率先夺取战略要地成皋,继而在彭城一战中大破汉军,使得刘邦初次尝到了败北的滋味,甚至在一路溃逃的过程中,连自己的父亲妻子也沦为项羽的阶下囚 。因此,历史对成皋之战的评价,普遍是,最初刘邦以弱小的军事力量抗衡项羽的一场战斗 。
可战争的结果,为什么是汉军大获全胜,从而完全扭转楚汉之间的强弱形式呢?这就要从刘邦兵败彭城后,重新制定了战略方针说起 。武功盖世的项羽无疑是当世英雄,然而他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即缺乏政治谋略,难以驾驭麾下有才的干将,比如英布就是其一 。
工于心计的刘邦一边联络韩信、张耳所部,扩充军力,准备卷土重来,另一边积极游说楚将英布倒戈,使得项羽未经交战便先失一员大将 。所以,从刘邦站前所做的诸多准备工作来看,成皋之战之所以最终会以楚军的全面溃败而告终,其罪或许并不在曹咎的指挥无能,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项羽的政治远见不如刘邦,这或许才是最正确的对成皋之战的评价 。
成皋之战的意义
古往今来,许多军事爱好者对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成皋之战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 。的确,成皋之战规模巨大,持续时间达两年之久,为古代军事史上所罕见,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那么成皋之战的意义究竟为何呢?
成皋之战的意义
首先,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疲敌制胜、后发制人的经典战例 。在交战双方都投入重大兵力的前提下,刘邦充分运用政治手腕和军事韬略,技高一筹,大败楚军,赢得了此战的最终胜利,如此宝贵的战斗经验,当为后人所效仿学习 。
大战之初,在遭遇彭城惨败的情况下,刘邦率部出逃,而后重整旗鼓,采用正面相持、两翼进攻的战术对楚军实行多次袭扰,分散敌人主力,以达到迟滞敌军的目的 。同时,在战略上争取主动,积极争取敌方将领为己方所用,最终变被动为主动,对楚军形成三面合围之势 。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汉高祖刘邦不拘一格,后发制人,采用政治与军事相结合的军事谋略,为后世兵家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参考史料,这不得不说是成皋之战的重要意义之一 。
除此之外,成皋之战的意义还在于,它是楚汉战争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仗 。经此一战,楚汉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逆转,项羽的败局已无可挽回 。
不久之后,汉军在垓下合围楚军 。四面楚歌中,项羽眼看大势已去,悲愤自刎于乌江水畔 。次年二月,刘邦称帝,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中原大地重新得到了统一,中国历史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