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樊进国:警报器能否按时鸣响,是一件天大的事

听到巨大而急促的警报声,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吓一跳。樊进国却不一样。听到警报器正常响起,他才能放心。

国防教育|樊进国:警报器能否按时鸣响,是一件天大的事
文章插图
樊进国来自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一口浓重的河北口音,让他在单位很有辨识度。他解释,一年一度的防空警报试鸣工作,既是为了警示市民居安思危,也是为了检验防空警报系统是否完好的一种手段。“警报器能否按时鸣响,是一件天大的事。”

国防教育|樊进国:警报器能否按时鸣响,是一件天大的事
文章插图
无线电报务员出身的樊进国是河北藁城人。2003年,他从部队转业来到北京市人防办通信处,还是干他的老本行。能够继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挥光和热,樊进国非常满意。他说,虽然不当兵了,但这也是为了保家卫国。

国防教育|樊进国:警报器能否按时鸣响,是一件天大的事
文章插图
从那时起,樊进国开始和防空警报器打交道。当时,北京市只举行过小范围的防空警报试鸣,不但普通人对防空警报缺乏了解,樊进国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基础。“看似普通的防空警报器,其实也不简单。”为了搞明白其中的原理,樊进国决心从零学起,跟着安装人员爬楼顶、打钻孔,调试警报器。那一年,樊进国40岁。
2003年,北京市第一次安装固定式电声警报器。当时,安装工作主要在年底进行,楼顶上寒风凛冽,没一会儿就被吹个透心凉。樊进国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那时真冷啊。我这么大的手,连一个小小的螺丝帽都捏不住。”
有人劝他,你是副团职干部,也不年轻了,为啥还要跟着工人爬上爬下呢?樊进国摆摆手,不去干、不学习,就不知道里面的门道。他说,干什么事都不能怕苦怕累。就像打钻孔,拿着电钻干一干,心里就有底了。“安装一台警报器需要多少工人,需要多少工期,不亲自去干,制定的计划可能就会不符合实际。”
工作是干出来的。一台电声警报器由16个150瓦的扬声器组成,许多安装人员往往草草安装了事,忽视了警报声音的效果。樊进国却一个一个调试,最终得出扬声器上下仰幅15°时效果最佳的结论。面对同事的赞誉,樊进国说,只有亲自实践了,才能提出改进的意见。这正是他重视一线工作的原因。

国防教育|樊进国:警报器能否按时鸣响,是一件天大的事
文章插图
北京的人防警报通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2016年,北京市决定每年在“全民国防教育日”当天进行防空警报试鸣。目前,北京市已连续六年在五环外区域试鸣防空警报,提高了民众对防空警报信号的认知度,有效检验了防空警报系统的完好率和音响覆盖范围。
一年一度的防空警报试鸣,是樊进国每年工作的重头戏。今年,“全民国防教育日”恰逢“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日,为警报试鸣工作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而对他本人而言,印象最深的,却是2008年为哀悼汶川大地震罹难同胞而进行的防空警报鸣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防空警报首次在首都北京全市范围鸣响。
5月18日晚上,樊进国一夜未眠。从电视上看到鸣响防空警报的消息后,他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后,樊进国马上打电话组织人员,做好鸣响前的各项准备。在平时,一个几十台警报器规模的中等城市要完成警报鸣响,光准备工作也需要五到十天。而这一次,留给人防工作者的时间只有不到20个小时。
对于“樊进国们”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防空警报全市鸣响,既是对应急保障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日常维护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检验。樊进国和同事争分夺秒,成功地在十几个小时内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警报的呜鸣声响彻北京上空,拉响了“汶川加油”的集结号。